美文网首页
哀伤治疗是怎么一回事儿?读完了这篇文章,你心里就有数了!

哀伤治疗是怎么一回事儿?读完了这篇文章,你心里就有数了!

作者: 吴益军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8-21 17:46 被阅读0次

如果耐下心来读这篇文章,你可以看到一种非常宽泛的关系框架。

这种关系框架提供了一个「容器」,它不仅可以用来容纳来访者的哀伤,还可以容纳治疗师和来访者表达、探讨和缓解丧失体验一系列的具体步骤。

 1.

哀伤治疗,是从来访者探讨「我是谁」开始的,之后才发展为探讨「我该如何做」。也就是说,让来访者面对自己的遭遇是接下来所有工作的前提。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治疗现场」的重要性。在治疗现场,治疗师作为一名听众对来访者的问题处于完全关注的状态,不受任何其他因素的干扰。

 2.

治疗现场并不是将注意力「推向」来访者,或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告知来访者,比如告诉来访者需要在治疗中进行自我暴露。相反,治疗现场需要含蓄地进行注意的转化,治疗师需要将对自身真实感受的注意转化为对来访者的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师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注意到跟前的来访者。

说一个案例吧。有个治疗师指导一位失去母亲的来访者进行想象训练,治疗师请来访者闭上双眼感受自己的身体,并留意自己是如何对待丧失的……

接下来,她的状态有了显著的变化:脸上浮现出甜美的笑容;她说她看到了闪耀的、温暖的光芒,这些光芒是从头顶倾泻下来,覆盖着她的头和肩。

此时,治疗师自己也感受到一股暖流顺着脊柱进入身体。于是,治疗师也请来访者让这些光进入自己的身体。来访者听从治疗师的建议,并感受到更多的愉悦,甚至笑出声来。她感觉自己腹部痒痒的,像极了儿时妈妈给她挠痒痒。

在这个案例中,治疗师自己体验到那种与来访者经历类似的感受。

这些感受帮助治疗师完成注意上的转变,并将治疗送入新的阶段。

 3.

有学者认为,处于治疗现场的治疗师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将来访者的语言和行动中隐含的意思转化为外显的图像。这就意味着,治疗师的现场表现就像一个清晰的透镜,将问题最大限度地聚焦于来访者的人际模式或人际交往过程。

对于来访者,如果没有治疗师的帮助,这些问题是很难察觉到的。

 4.

哀伤治疗中,外显的情绪,甚至(尤其是)微小的情绪也要关注。

通常,简单阐明这种隐藏的情绪,并邀请来访者进行讨论(「我发现你说话时下巴在颤抖,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这些眼泪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就足以使来访者的自我觉察更为深入,从而也就促使治疗有新的进展。

要提醒的是,我们不需要将情绪(即使是负面情绪)看作一个需要被消除、控制、最小化或通过转移、隔离来处理的问题,而是应该尊重情绪的存在,将其看作一种治疗中的资源,我们可以借助它来理解和探寻来访者真正的诉求。

 5.

哀伤治疗中,要注意把握时机(找到来访者意义建构的边界);要不然,就像一名冲浪者过于领先波峰而被冲垮了,或者太落后波浪而失去了动力。

有学者指出,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对把握时机有帮助:「我的来访者此时此刻的需求是什么,下一刻的需求又是什么?」当然,有时候没有答案,而这种耐心的等待也是一种响应,如同上扬的眉毛、理解的微笑、皱起的眉头……

它们都以各自的方式表现出邀请的意思,使得谈话能够继续进行。

 6.

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适当地采用诗意般的表达方式;如果全都采用详尽的语言描绘来访者的问题、处境和责任,治疗是很难有进展的。

也就是说,不仅是描绘现实,还要通过诗意描述培养转变的可能。

 7.

最后,顺带提一下:所有治疗中的改变,首先来自深入的体验,至于评论和解释,那都是之后的事情了。

换句话说,有效的哀伤治疗,只要求能够给来访者带来新的觉察。

(参考文献:《在场、处理和步骤——哀伤治疗中咨询技术水平的关系框架》,罗伯特·内米耶尔;《心理咨询导论》(第3版),约翰·麦克里奥德;《心理咨询的技巧和策略》(第5版),艾伦·E·艾维、玛丽·布莱福德·艾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哀伤治疗是怎么一回事儿?读完了这篇文章,你心里就有数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vi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