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盘总结在学风营造、课堂教学、温补行动、团队互助等方面好的做法; (一)学风营造:以兴趣为引,筑牢学习底色
1.情境化氛围创设结合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打造“语文生活化”课堂环境:教室设置“图书角”,给孩子读《爱的教育》,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浸润中感受语文的趣味性。
2.利用小卡片和红卡进行正向激励,在课堂发言、生字认读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及时反馈和榜样带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班级整体形成“敢说、爱读、乐写”的学风。
(二)课堂教学:以实效为基,优化教学环节
1.低段教学“趣味化+结构化”
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活动:识字环节采用“汉字字谜”“看图猜字”等游戏,将抽象汉字转化为具象体验;朗读教学通过“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形式,强化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2.夯实基础,聚焦“双基”落实
严格把控生字教学流程,每课生字通过课堂听写、单元闯关等方式反复巩固;针对拼音易错点进行专项对比练习。
(三)温补行动:以差异为镜,精准帮扶提升
1.分层施策,靶向突破
通过日常作业、课堂表现等精准定位学困生薄弱点,制定个性化帮扶计划,对薄弱学生,专项训练。
2.家校协同,强化巩固
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进步情况,形成“学校强化+家庭巩固”的闭环,确保帮扶效果落地。
(四)团队互助:以协作为本,凝聚教学合力
1.教研组内“共研共学”
积极参与年级组语文教研活动,认真参加集体备课、磨课。
2.班级“小搭档”互助模式
在班级内建立“学习小搭档”制度,将学优生与待进步生结对,课堂上鼓励搭档间互相检查生字认读、互相纠正朗读错误,通过同伴影响激发学习动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精准分析自己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主要症结有哪些;
(一)教学分层精准度不足,“培优补差”效果待提升
1.共性问题覆盖有余,个性需求满足不足:
对学优生的拓展性任务缺乏系统性安排,导致其“吃不饱”;对学困生的薄弱点虽有关注,但缺乏“一对一”跟踪矫正的长效机制,部分学生问题反复出现。
2.分层评价标准模糊:
作业批改和课堂反馈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要求不够清晰,导致评价激励针对性不强,难以充分调动不同学生的进步动力。
(二)习惯培养细节落实不到位,长效性待加强
1.低年级核心习惯养成存在“断层”:虽重视基础习惯,但在日常落实中缺乏持续性监督。
2.习惯培养与学科知识融合不足:将习惯培养视为“附加任务”,未充分融入教学环节,导致学生习惯养成与知识学习脱节,难以内化为自觉行为。
(三)课堂互动深度不足,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限
1.“教师讲、学生听”模式仍占主导
部分环节以教师单向输出为主,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质疑提问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知识。
2.对“沉默型学生”关注不够
对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缺乏有效引导方法,导致这部分学生参与度低,学习自信心难以建立。
(四)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合力未充分释放
1.家校沟通内容单一
与家长的沟通多聚焦“作业完成情况”,对具体方法指导不足,导致家长对低年级语文学习的支持停留在“督促完成任务”层面,缺乏科学的家庭辅导策略。
2.反馈闭环未形成
对家长反馈的学生在家学习问题,未能及时提供可操作的解决建议并跟踪效果,导致家校协同停留在“沟通”层面,未转化为实际育人成效。
三、在重点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及努力方向
(一)夯实基础能力,筑牢语文学习根基
1.识字能力: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运用”
措施:优化识字教学方法,结合汉字构字规律设计“偏旁归类”““生活识字”等活动;每周开展“生字闯关小游戏”,强化识字迁移能力。
2.阅读能力:从“读准读通”到“理解感悟”
措施:扩展阅读素材,精选符合低年级认知的书籍,每日开展“晨读10分钟”“活动;教学中增加“提问式阅读”环节,培养初步的文本理解能力
3.表达与书写:从“敢说会写”到“规范有序”
措施:坚持小日记,将表达与生活结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形容词、连接词(“因为……所以……”“首先……然后……”)让表达更有条理。
(二)、渗透学科素养,培养语文应用培养
1.语言运用:在生活场景中实践语文
措施:创设“语文生活角”,让学生在认读通知、书写名字标签等活动中运用生字词;结合节日开展祝福卡片制作,在实践中感受语言的工具性。
2.文化感知:在文本中浸润传统文化
措施: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通过“古诗吟唱”“习俗小故事”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汉字、民俗中的文化内涵;介绍象形字的起源,激发对汉字文化的兴趣。
(三)、激活思维品质,培养初步的思考能力
1.观察思维:在细节中发现问题-
措施: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场景,设计“观察小任务”,引导学生有序、细致地观察事物,并用语言表达观察结果。
2.联想与想象思维:打开创意空间-
措施:在识字、阅读中鼓励“联想拓展”,开展“句子仿写”活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逻辑思维:在表达中梳理条理-
措施:通过“排序游戏”活动,渗透初步的逻辑意识;口语表达中强调“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引导学生用“首先……接着……最后……”等句式梳理思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