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次大咖说邀请了品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白洁,跟大家分享了顶级营销5大招式,小编整理了以下详细内容与大家共享。
一、消费者抓心术4大核心问题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买?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概念,就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过程当中,其实分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必需品就是你们家的柴米油盐,客户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生活中必须要这些商品。例如,你卖个60寸的电视机,那客户不一定需要买这么大的电视机。那么这个时候,客户的需求往往是非必需品的需求,你需要给它构建一个情境,或者是挖掘到客户更深层次的需求。
第二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找你买?你卖的产品和同行同业的产品相比,你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几乎所有的客户都有货比三家的习惯,那么在比较的时候,你需要通过合理的优劣势的引导,让客户更倾向于你。
第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现在找你买?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客户需求迫切性的问题,客户有需求但是他未必有强烈的需求,或者是说问题不够严重。所以这个时候客户可能处于信息的搜集、评估、犹豫阶段,那销售人员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有效的去刺激客户的需求。
最后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现在花这么多钱找你买?也就是客户需要一个花钱的理由,后面会讲到如何帮客户寻找花钱的理由。
二、为什么不要开门见山的介绍产品呢?
第一,你容易给你的客户强烈的推销感知,给客户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会让客户感觉,你始终就是想赚我的钱,并不是想帮我,这是其一。其二,会让你的产品介绍碰见阻力或障碍的时候,你不得已再去做需求挖掘,这个时候你的需求挖掘往往容易失真。比方说,当你先给客户介绍了产品,然后客户说我要考虑一下,这个时候很多销售人员不得已,再去做客户的需求了解和探寻。但是因为你前面介绍了产品,相当于你在前面给客户挖了特别大的坑,客户知道前面有坑,我要绕行。于是,客户在回答你很多关于需求和信息问题的时候,他往往不会更客观的回答你,因为他不想掉到坑里去。
第二,当你介绍了产品之后,你再去做需求的了解,客户往往不会给你更真实或者是客观的答案。
第三,很多客户在社会上受到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各种销售的推荐。所以,当他们一开始听到产品介绍的时候,现在很多人都养成了一个条件反射,就是本能的拒绝。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一开始就本能的拒绝,你后面的很多销售都容易陷入困境。
所以,开门见山谈产品,并不是一个好习惯,它也不是彰显你直爽个人性格的方法。你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去展现你的魅力,展现你的豪爽,但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
第三、如何用互惠心理去影响你的客户?
所谓互惠心理呢,其实有两条法则:
第一、给予法则。所谓给予法则就是,别人给了你帮助,你就特别容易产生回报行为。很多销售特别懂得利用互惠心理来进行营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先通过服务来帮助客户,然后让客户产生回报的行为,就是购买商品。
早年,安利公司在推广他的安利的产品的时候,最喜欢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让很多客户免费试用安利的产品,一个星期之后再上门回收,告诉客户,您试用完之后,您可以选择买或者不买。统计表明,大部分客户在试用了一段时间之后,都选择了购买,这是非常典型的互惠给予法则。
所以,先做服务,再做营销,永远是一个好的选择。但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会产生互惠,前几天有个朋友跟我讲,他们家来了一个除螨虫的销售,他们的销售模式很简单,免费预约上门,帮您免费除螨虫,然后在除螨的过程当中,引导你去购买他的除螨服务,就是这样的一个销售。最后我的朋友跟我说,他最后没有买,因为他在整个过程当中发现,这位除螨的销售人员,非常的强势,然后态度也比较生硬,最后并没有因为互惠购买他的产品。
有研究表明,互惠行为如果想利用给予法则,产生引导对方购买的状态,那么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客户得信任你。所以当我们给客户帮助,让他产生一些回报行为的时候,你需要赢得客户的信任与好感,否则你虽然提供了服务,但他未必会产生回报行为。
第二、退让法则。
例如:朋友找你借钱,开口找你借500块,你说不好意思,我没这么多钱,你拒绝了你的朋友。这个时候朋友再开口说,那没有500没关系,借100也行。很多朋友在这个时候选择借,原因是你第一次拒绝了你的客户或者是朋友,于是你产生了内疚感,有了内疚感之后,就特别容易退让到第二个选择。很多销售人员特别聪明,有的时候故意跟客户谈一些比较高金额的采购,明明知道客户有可能不会购买,没关系,这个时候的目的,就是让客户拒绝你,然后客户产生了内疚感,于是你再退而求其次,引导出你真实的营销目的,利用互惠心理来完成你的销售。
第四、心理账户,帮客户寻找一个花钱的理由
简单来说,心理账户就是消费者在花钱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给自己找一个花钱的理由。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很多消费者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简单的经济学法则,而做出很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比如,一位女士去买衣服的时候,看中了一件衣服,但是有点舍不得买,因为前段时间刚刚买了一堆衣服,于是衣服的心理账户的费用用得差不多了,但这件衣服真的很喜欢,怎么办?这个时候女人总会给自己找一些花钱的理由,最常见的理由就是告诉自己,下个月不买了,或者是告诉自己,我别的地方省一点,少吃一点,就当减肥了,于是找了这样花钱的理由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件衣服买得心安理得。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账户告诉我们一个结论,很多时候消费者并不是缺钱,缺的是花钱的理由。就像刚刚讲到的,当你这个月衣服的心理账户的预算已经用完了,你想买件衣服怎么办,你会从别的心理账户来付这笔钱。例如,下个月衣服的费用;例如,吃饭的钱等等。
作为一个销售人员,你要善于积极的帮客户寻找一个花钱的理由,例如做些强制引导。何谓强制引导,我们经常能听到销售人员对客户说,你就当少抽两包烟吧,于是在引导客户从抽烟的钱当中来买这件商品。或者对女性说,就当出去少吃一顿饭吧,可以自己减减肥啊,把省下来的饭钱来买这件衣服,这是一种强制引导。
这种强制引导有的时候是有作用的,但还有很多时候,会让客户觉得这两者没什么关系,他并没有一个充足的花钱理由。这时,我们可以做一些更加巧妙一点的关联引导,什么叫关联引导呢。
例如,一位妈妈正在犹豫要不要给孩子买乐高玩具,毕竟这套玩具并不便宜,我们可以这么去引导妈妈买这个乐高玩具。这位妈妈你想象一下,孩子玩乐高可以帮助孩子开发思维,提高智力。你平时给孩子随便上个早教课,一节课要花200块,如果你一下买几十节课,你可能要花几千块钱。都是为了给孩子开发智力,做教育投资,你那几千块都花了,你还差这几百块钱给孩子开发智力吗?这样的一个引导过程就叫做关联引导。
关联引导其实是做两个工作。第一个工作,你要去想想看,你的产品能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第二个工作,再去想想,客户为了实现这个价值有没有什么其他的支出。我们来回想刚才的例子,妈妈买乐高玩具能给他带来什么价值呢。例如,锻炼孩子的空间思维动手能力,再去想想,妈妈为了实现孩子思维的锻炼和动手能力的提高,有没有什么其他支出呢,当然有,例如,上其他的一些早教课。
之所以要去寻找其他支出,很多时候是为了形成对比。因为对妈妈来说,上早教课的费用远远高于对玩具的购买。这样的话,帮客户寻找一个好的花钱的理由,客户自然就买得更开心了。
第五、小心客户身边的随行人员
销售人员在接触客户的时候,往往客户方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我们把这些人称之为随行人员。如果各位销售人员,遇见客户是有人陪同进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这些随行人员可能会对你的销售带来负面的干扰。
一般来说,我们把客户的随行人员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我们称之为主动随行。第二种,我们称之为被动随行。
所谓主动随行,是指客户主动的带着随行人员来购买商品,比如,你会带着你的闺蜜去逛街买衣服,或者你带着一位电脑专家去买电脑。第二种,被动随行,是指客户正好和随行人员走到你的销售行为当中。比如,客户和他太太顺便到路边的一家店去买手机。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种,主动随行。如果是主动随行人员,那么在购买的过程当中,随行人员为了体现自己的专业度,往往会对你介绍的产品给予更多的挑剔。想象一下,当你带着一位电脑专家去逛街买电脑,而你这位朋友为了体现自己的专业度,会指出电脑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的销售人员一定要注意,你今天的客户不单单是客户本身,很多时候搞定他身边所谓的专家更重要。
第二种情况,如果是被动随行,那么情景就更加可怕了。例如,一位客户他今天和他的太太逛街,看到了路边有一家手机专卖店。假设这位客户正好有买手机的需求,于是他拉了他太太一块儿走进了店里面,但是他太太完全是被客户拉进来的。太太对手机不敏感,甚至这位太太着急着回家,于是这个时候他会不自觉的给客户更多的施压。例如,她会跟她的老公说,快点吧,如果你决定不了你下次再说吧,或者到京东上买吧。这些负面的信息往往会对你的销售产生更多的干扰因素,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合理的安置随行人员。
比如,一位太太带着她的孩子到了你的卖场里面,如果孩子在旁边鸡飞狗跳的,不停的喊着妈妈要回家,妈妈还有心思去买东西吗?所以这个时候销售人员一定要先拿个玩具,或者拿个ipad让他到旁边去玩游戏,这个时候你的客户才能够真正的安下心来购买你的产品。
总而言之,我们要合理的应对客户身边的随行人员,这样才会让你的销售流程更加的顺利,最终提高你的销售的成功概率。
猪八戒网行业“真经”定位于行业知识共享平台,旨在为个行业的创业用户提供真实,最新的行业干货。帮助创业者了解市场,摸清方向,少走弯路。主要覆盖餐饮娱乐行业,食品饮料、医疗美容、零售电商等十多个行业。想要获得更多行业资讯,请关注公众号:行业真经(ID: zbjhyzj)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