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读者:时间之问

作者: 汪波_偶遇科学 | 来源:发表于2018-03-09 00:41 被阅读1385次

亲爱的读者,您好,

欢迎打开这部《时间之问》的连载,您打开的不仅是一本书,也是一段探险的旅程。

一年多前我开始在简书上码字,主题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自从笛卡尔、牛顿以来,现代科学已经诞生了四百多年。科学,从最初的“自然哲学”,逐渐分化为数百个子学科、数以万计的研究方向。无数人终其一生在其中一个方向上独自耕耘。然而,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跨学科研究方兴未艾,多学科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不再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作者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可以理解的,所有的学科都是相互关联的,甚至科学和文学、艺术等也有着相通之处。唯一要做的就是模糊它们的界线,变工笔画为水墨印象画。这些连载的文字,就是我的一次尝试,尝试把不同学科融合、把科学与文学融合,用文学之酒来浇灌科学之头脑,用文科的笔触来描绘理科的思维。

比如:艾略特的诗句可能隐含着生物钟的原理;史铁生的散文中你可以找到对于“现在”的定义;从博尔赫斯的作品中,时间的穿越似乎很平常;从物理学家薛定谔的作品中生命的秘密就此揭开;最精密的现代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可以从农历闰年和二十四节气中找到影子;而电机学专家陈之藩则以优美的文笔向您展示节气和“相”的定义... 这样一来,科学脱去了枯燥的外衣、变得饶有兴味,许多文科生也感兴趣。

长期以来,一提到科学知识,人们就会想到图书馆里整排的书架,仿佛地下的煤矿,花了很长时间形成,富饶但难以开采。即使有幸挖掘出煤炭,也无法用一根火柴点燃它,除非先引燃木柴和刨花。

点燃头脑中的煤炭

这本书愿意做一把刨花。只要一点星星之火和一堆木柴、刨花,每个人头脑里蕴藏的大煤田都有可能燃起熊熊大火。本书不敢夸下海口,但愿意斗胆一试,只要您愿意贡献一点星星之火。

至于引燃这大煤田的材料,作者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刨花---时间!

时间是什么?时间是日升月落,时间是光影舞动,时间是嘀嗒嘀嗒,时间是一去不返的流水,时间是捉弄人的小丑,时间是梭,时间是箭,时间是良药,时间是魔镜,时间是永恒的馈赠!这馈赠源源不断,却只有一次。

十多年前,作者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时,研究的主题是时钟信号产生电路。长期的专业浸淫让我对“时间”发生浓厚兴趣。回国后开始带研究生,继续从事这个方向的研究,我甚至开始用时间模式计算电路解决冯诺依曼结构的计算瓶颈问题。关于时间知道得越多,疑问就越多,而要想向学生阐述好什么是时间就更难。

通过时间这根线,我渐渐串起了项链上的所有珠子。天文、数学、诗词、文学、音乐、生物学、物理、信息技术等,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学科,在时间的咖啡馆里相处融洽。

对于作者来说,时间是一张拼图,本身就是一个谜。一开始,作者手头上只有两三块拼图,它们是一点关于阴历和阳历的想法、一首关于清明的人尽皆知的小诗,以及他的工作中一种持续产生时钟信号的电路。但是手里拿着这几块拼图翻来覆去地看,每一小块拼图的边缘都暗示着相邻的拼图的颜色或形状,作者用想象力把它们延伸开来,就这样开始了时间的拼图之旅,书中的每一章节都有时间的影子,都或多或少和相邻的章节藕断丝连。下面是这张拼图的全貌:

时间的拼图
  • 年轮---是时间的刻度;
  • 数学---是时间的语言;
  • 星空---是时间的指针;
  • 音乐---是时间的奏鸣;
  • 嘀嗒---是时间的脚步;
  • 生命---是时间的脉动。

目前这张拼图仍在继续填拼中,每两周会有一块新的拼图贴上来。这是作者十几年研究“时间”的结晶,希望喜欢,欢迎围观拍砖。

这本书采用了对话体,这源于我和学生的对话。每周我和学生有一场对话,我邀请学生和我在校园一间环境优雅的茶餐厅边吃边聊。优美安静的环境让人放松,而美食又让人提起兴趣。我们聊最新的科学进展,聊做学问的方法,聊最新读的文学作品,经常乘兴而来,一两个小时眨眼过去,我们高兴而归,脑子里又充满了新的问题和思考。事先我不知道学生会提什么问题给我,有时这些问题真的难住了我,让我不得不饭后仔细查阅资料。而有时我不知道我会如何回答学生,但是学生的问题把我的神经元大大地激发出来,突然灵光一闪,思想的火花就这么碰撞出来。我从学生微微的点头和沉思的眼神里受到了鼓励、得到了满足。

一问一答避免了冗长的叙述。本书中问号出现的频率也许同类书中最多的。问号似一把弯刀,可以削出更多的刨花。而一个提问的价值甚至强于十个回答,这也是本书名字的由来。

在时间的咖啡馆里,作者遇到了很多有思想的人。他们有作家(史铁生、艾略特、博尔赫斯),有科学家(祖冲之、郭守敬、庞加莱、普莱斯、惠更斯),更有一些人跨领域的“怪兽”:朱载堉、陈之藩、西蒙·本泽尔、薛定谔。如果您恰巧路过这座咖啡馆,不妨坐下促膝一谈。他们可能不是您以前想象的那么刻板单一。当你起身时,也许有新的思想火花在您脑海里闪烁。

有一个好消息,这本书是由一个不太聪明的人写的,所以没那么难懂。有时候,写这本书的人可能着了魔,写出一些连他都感到惊讶的话。如果你没有看懂,问题可能出在他身上,不要为此难过。

写这样一部貌似“前无古人”作品,的确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如果一年前看到了上面的写作目录,我一定会大吃一惊的。写作本身是一场探索之旅,就像独自走夜路,在深一脚浅一脚中蹒跚,却又因为瞥到浩瀚星空而无比兴奋。我已经享受过一次好玩难忘的旅程,现在把这美好的体验留给您。

最后,没有许多人的慷慨相助、加油鼓励,本书根本不可能成形。感谢简书这个平台,感谢版权中心和出版社的各位老师,感谢帮助过我的专题主编,感谢在这里认识的众多作者,感谢我的学生,感谢我的家人,感谢读者您!

时间已过子夜,我坐在家中的餐桌旁写下这段文字。不知您看到时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外面的咖啡馆还是在自家的沙发上,也不知您是忙碌的学生、辛苦的上班族还是全职在家的人士,相信您都从文字中理解科学、喜欢科学。我像是一位准备招待客人的女主人,画好淡妆,铺好桌布,摆上鲜花,打开红酒,调低背景音乐,静静等待门铃的响声...


ps. 购买了本连载的读者,您可以加我的经纪人的微信muhuo37,备注“时间之问付费读者”,加入作者交流群,和作者和其他粉丝一起互动,拥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作者曾留学法国,获得微电子硕士以及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高频时钟电路。法国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独树一帜的文化让他对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产生极大的兴趣。回国后任教于大学,从事集成电路和跨学科研究。每周他和学生在餐厅的固定约会,话题无所不包,一起发现科学、并享受思考的乐趣。

相关文章

  • 致读者:时间之问

    亲爱的读者,您好, 欢迎打开这部《时间之问》的连载,您打开的不仅是一本书,也是一段探险的旅程。 一年多前我开始在简...

  • 致读者《时间之问·少儿版》

    各位读者朋友们好,这是一部新的连载,关于孩子、父母、大自然以及科学。与我之前写的《时间之问》一样,这本书也与知识的...

  • 致读者

    一个十岁的少年皇帝公孙正,一个十三岁的少女皇后南宫羽。他们两个因为政治的需要而结合,会有什么效果呢? 皇帝:作为一...

  • 致读者

    亲爱的简友: 很高兴与大家相遇!未曾谋面,也不曾谋音,对于同样喜欢文字的你我,同样关注育儿的你我,在简书以这样的方...

  • 致读者

    我从未像现在这样认真思考自己的身份问题,直到生命给我一次次礼物,让我在经验中体会,在一次次安排中,在一切发...

  • 致读者

    谈吃,前有《雅舍》的梁实秋,后有《写食主义》的沈宏非,居中更有大神汪曾祺。这几位的文字,连纸缝里都透着香气——不只...

  • 致读者

    因为我的作品~临江仙—觅知音 被一个叫半步天的人盗取并转发在今日头条上,请各位诗友作证,所以近期暂时就不发表文章了...

  • 致读者

    这是一部由陪伴长期患双向情感障碍的母亲的女儿记录的观察日记。母女同住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形同陌路,关系更...

  • 致读者

    笔者从来都喜欢清宫的历史,这无关乎民族尊严,也无关乎中华命运,只是简简单单,喜欢而已...... 记得余秋雨在《一...

  • 致读者

    大家好,我是麦蓝,有小伙伴问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这个。。要从几年前我打算画画时说起,那时,我想要给...

网友评论

  • 07dd078e9e96:整不懂
  • 木没有图:看了你的时间之问,感觉你在归纳人类的知识谱系,那我就想问一下,人类知识的谱系是怎样的,基础是什么,高端是什么,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 幺二活三:求同存异,异只是方法,不是目的,重点在同,不是在异,否则便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忘了初心。异同是两个不同维度的东西,只有落脚点在同上,那个异才有意义,否则异个什么啊。看您的文章后想到的一些东西,个人看法,请指正。
    53cd9f55b6f7:C整不懂
    幺二活三:@汪波_偶遇科学 :pray: 每次看到汪老师的回复都能让自己莫名的感动,互联网真是个神奇的东西。非常感恩
    汪波_偶遇科学:@幺二活三 同意。个人以为万物归一,即是那个同。
  • 简之宁: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可以理解的,所有的学科都是相互关联的,甚至科学和文学、艺术等也有着相通之处。唯一要做的就是模糊它们的界线,变工笔画为水墨印象画。
    ——在你的文章里我看到这种美妙的相融:+1:
  • 梅拾璎:非常之精釆!我要转一下!
    汪波_偶遇科学:@梅拾璎 谢谢梅老师!:smile:
  • 小托夫:作者说得很好呐:beers::beers:
    汪波_偶遇科学:@小托夫 谢谢您的鼓励!
  • 雪花如糖:画好淡妆,铺好桌布,摆上鲜花,打开红酒,调低背景音乐…好浪漫呀🌹~如果再点亮蜡烛,就更有氛围了😄
    汪波_偶遇科学:@雪花如糖 嘿嘿,浪漫的雪花老师:smile:
  • 金桔与青柠:精彩华丽的发刊词!:clap:
    汪波_偶遇科学:@金桔与青柠 谢谢!:smile:

本文标题:致读者:时间之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fr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