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还念叨,这日子过得真快呀,马上又要高考了。
十八年前的今天我参加高考,高考完又过了十八年,两个十八年,今年整36岁。
从我们前一届,也就是2003年开始高考改为6月份考试,以前都是7月份,那大热天的,考试的时候知了都渣渣叫,燥得很。
我记得我们那一阵改革特厉害,上高一那年高考是3+大综合,到我们这一届变成3+2了。听说在我们读高一前一年,高考还是3+文/理综呢,4年三变,这节奏,没谁了。
所谓3+2,就是语数外3门主课+物化生史地政6选2随意组合,单科都是150/门,总分750。
这样一来,好家伙,自由组合,没有文理分科了,我们可以跨文理课界限自由选择考试科目,对,自由组合。
我不知道大家高不高兴,反正我老高兴了,因为只用学5门课就行了,自我感觉可能会轻松不少。
因为是自由组合,所以高三分班时一下分出三十几个班,十几种科目组合。
原来一个班的同学里,学啥的都有了,有在这栋楼一楼物理化学班的,比如我;有在三楼生物地理班的,还有在前面一栋学生物历史的。
那时候该如何选科,老师只跟我们说,根据你们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是去年在学习学业规划中涉及高考志愿填报部分才了解到,原来当年的2中,其中的“1”是报考高校指定的选考科目,另一个“1”才是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选的。
“报考高校指定的选考科目”,一个当初分班时听都没听过的词,更不知道当时有哪些学校,他们相关专业制定的选考科目是啥。完全不知道。
我的人生重大转折点,就是这么过来的。
等一等,不会就我一个人不知道吧?
当时我成绩不好,说来惭愧,其实排名挺靠后了,那会也没啥目标,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上个什么样大学,甚至对大学都没什么憧憬,因为很大程度我可能考不上。难道是因为这导致我没关注到或者忽略了这些重要的信息?
不知道。
如果当初我知道其中的“1”是报考高校指定的选考科目,我又会做些什么?
会做些什么呢?让我想想。
我可能会知道什么专业需要对应什么科目,偏文还是偏理,会提前了解各种各样的专业,如果有几个专业看着顺眼或者感兴趣,可能会找人问问这个专业是干嘛的……
如果前方有个灯塔,哪怕光是微弱的,也好过大雾弥漫,什么也看不见。
说实话,那个年代信息还是比较闭塞的,也没有什么途径了解这些。
稀里糊涂的选科,稀里糊涂的高考,没考好又稀里糊涂的参加复读培训班,最后清醒的决定还是不复读了。然后,然后就有了之后在家乡在之外读书、工作、生活的另一个十八年。
高考,对我来说,是一个从稀里糊涂到清醒的过程,是一个从要和家人商量到完全自己做主的过程,是一个成人礼。
如果高考是一场战争,那我输的很惨,我不知道为什么打仗,目标是谁,没有积极性,武器落后,每天浑浑噩噩夹杂在大部队中跟着往前走。
如果高考是一次体验,我想我赢了。
因为从那以后,书要怎么念,工作怎么找,职场的路如何走,什么时间转型,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不再像高考选科那样稀里糊涂。
我开始自己做选择,并为我所有的选择负责。
碎碎念:
梦想不是为了实现而存在的,它只是让你觉得生活的可以更好一点,实现不了也没关系。别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远大的理想上而因此失去了生活的本真。把要总把希望寄予远方,眼下即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