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观义167:襄公十七年·“家丑”的处置技巧
襄公十七年,宋国发生了一桩不好为外人言说的糗事。
宋国前任执政大夫华阅死后,华臣认为华阅的儿子皋比一门力量微弱,便派坏人去杀他家的总管华吴。六个坏人用铍刀把华吴杀死在卢门——大夫向戌私人城邑的屋后。向戌感到害怕,说:“我老头子没有罪。”坏人说:“皋比私自讨伐吴国。”事后,华阅幽禁了华吴的妻子,向其索要大玉璧。
宋平公听说这件事后,说:“华臣不仅残暴地对待他的宗室,而且使宋国的政令大乱,一定要驱逐他。”左师向戌说:“华臣,也算是邦国的卿。大臣不和顺,这是国家的耻辱。不如息事宁人、不作张扬。”宋平公就不再治华臣的罪了。
左师向戌讨厌华臣,每次经过华臣的门口,必定快马加鞭。
十一月的甲午日,宋国国内的人们追赶疯狗。疯狗跑到华臣家里,人们就跟着追了进去。华臣恐惧,便逃亡到了陈国。华臣寻求的寄身之所,正是当年春季,宋国受命晋国讨伐过的陈国。自此,华臣彻底与宋国君臣决裂了。
迫使华臣逃离宋国的,到底是什么神秘力量?
《论语·子路篇》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孔子的弟子冉雍在做鲁大夫季氏的家宰时,向老师请教怎样才能做好自己的差事——问为政之道,孔子以“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回应冉雍。
细观宋国之政,无论是华臣为祸杀死华吴,还是宋平公试图追究华臣的罪过,都经过了左师向戌这么一个中间人。宋平公听从向戌的建议,便是典型的“先有司”——先择选有关部门,听取有关部门的意见。选择听从向戌的意见以息事宁人,差不多就是在“赦小过”——华臣作为大夫,派人杀死华吴,毕竟算不上弑君作乱、投递叛国的大罪。
有趣的是,作乱后始终不见宋平公和左师向戌有大的举措,华臣自己反倒坐不住了,整日疑神疑鬼,最终认定宋国无法容身,借一场追狗闹剧,逃离了宋国。
(一)原文
十又七年春,王二月,庚午,邾子牼卒。宋人伐陈。夏,卫石买率师伐曹。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率师伐我北鄙,围防。九月,大雩。宋华臣出奔陈。冬,邾人伐我南鄙。
(二)白话试译
襄公十七年春,周历二月,庚午日,邾宣公牼去世。宋国军队讨伐陈国。当年夏,卫国大夫石买率领军队讨伐曹国。这一年秋,齐灵公侵伐鲁国北部边境地区,包围了桃地。齐国大夫高厚率领军队侵伐鲁国北部边境地区,包围了防地。九月,鲁国大旱,举行了盛大的祈雨祭祀活动。宋大夫华臣出逃到陈国寻求政治避难。当年冬,邾国侵伐鲁国南部边境地区。
(三)观义
襄公十七年春,周历二月,庚午日,邾宣公牼去世。此前,因为追随齐国不断侵伐鲁国,邾宣公被晋平公扣押带回了晋国。如此一番折腾之后,多少有点魂不附体,不久便撒手人寰。宋国军队讨伐陈国,以惩戒陈国对宋国的不敬。
襄公十七年夏,卫国大夫石买率领军队讨伐曹国。究其原因,无非是卫献公出逃在齐,曹国人对卫国执政大夫心有腹诽。私底下的牢骚话被人传到卫国大夫耳中,莫名其妙就引发了飞来横祸。
襄公十七年秋,齐灵公侵伐鲁国北部边境地区,包围了桃地。齐国大夫高厚率领军队侵伐鲁国北部边境地区,包围了防地。齐灵公包围桃地,是在宣泄对鲁襄公的不满。高厚包围防地,是为报复臧讫,以侵伐他的私邑。齐国君臣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是因为鲁国仰仗的晋平公,对此前齐国侵伐鲁国的行为没有任何反应。九月,鲁国大旱,举行了盛大的祈雨祭祀活动。宋大夫华臣出逃到陈国寻求政治避难。《左传》讲了个很有趣的故事,宋大夫华臣飞扬跋扈,擅自杀死同宗的华吴,引发宋平公的不满。尽管宋国君臣对之隐忍不发,华臣自己却感到寝食难安。有一次,国人聚集在一起去干一群疯狗,华臣以为是要惩处自己,吓得匆忙逃离了宋国。还是那句话,最好不要做“亏心事”。
当年冬,邾国侵伐鲁国南部边境地区。显然,这是一种表演性侵伐,表明邾国同齐国是“步调一致”的铁杆盟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