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人来说,一生最大的功课就是认识自己。
每个人在这个世上,可能会有两次生命,第一次生命是父母给的,第二次生命是自己给的,当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认知自己的时候,就意味着第二次生命的开始。
从一个受精卵孕育成人,出生时便是混沌,分不清自己与他人,婴儿期需要费力辨识的一件事就是,知道自己与母亲是不同的生命个体,这会让他们很惶恐。
当小孩子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后,开始逐渐走出家庭,进入社区、社会、幼儿园、小学,这时候他们能够理解,自己的身处的家、周边的社区与自己未曾了解、认识的环境是同一个世界。
入幼儿园后,开始通过认识世界进一步认知自己,他们开始知道自己是群体的一分子,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位置,也有了比较、评判,进而从别人的眼中来定义自己。
在充斥着以所谓的优秀作为衡量标准、作为价值选择的社会中,每一个人很容易迷失,他会放弃自我,去追求他人的认同;他会刻意雕琢自己,去赢得社会的认可。可是,越雕刻越累,直至有一天茫然失措,不知自己究竟是谁?
物极必反。当一个人一直在为别人活着的时候,终有一天会撑不下去,于是心理失衡、神经错乱,当他再也撑不下去的时候,他就会寻找回家的路,寻找心的归宿。
我是谁?这一生为何而来?这是一个人的终极思考,也是第二次生命的起点。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自生而死离不开关系,而关系又是一个折射镜。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对身边的朋友、领导、同事、伙伴的为人处世,颇不理解,时而会心生疑虑、不满、伤心甚至愤怒:她为什么这么说?她不应该做出这样的事?她怎么可以如此处理这件事?
殊不知,我们心生的疑虑、不满,我们的伤心与愤怒,都是自己内心世界向外的投射,换句话说,我们心有疑虑,便会疑虑;心有不满,便会不满;心有伤心与愤怒,便会通过外在人的、事、物表达出来。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即是我,我即是人,人与人之间的频率是互相映射的,人与人之间的能量是相互纠缠的。
当我们懂得了我与人的相通,就救赎了自己;当我们知晓了人与我的无别,就宽恕了自己。
尼采说,人真正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先知己、再晓人;先悦已,后纳人;不管人生行走多久,活出生命应有的质感,一生高歌,一路芬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