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四零后老人的回忆录(26)

一个四零后老人的回忆录(26)

作者: 丹石 | 来源:发表于2017-11-12 16:16 被阅读128次

第一章:童年一

上一章:文革十二

本章:文革十三

“反毛团”事件后,1975年春天,朱文和我都被下放,调离总场,到了离总场三十多里路的潭口林场,朱文在场部修理拖拉机。我被分在窑上,所谓的窑上,此地本无名,只是离潭口场部二、三里有一个冈子中队,当时冈子中队建房时在山脚下搞了一个砖瓦窑。在冈子中队边有一条沿山而上的小道,一直顺徒坡向上500多米,就到了窑上。

那是一片三面环山的缓坡,山坡中间是宿舍,八间房,十个人,这就是窑上果园班。山坡上已开垦了近三十亩山地,刚种了近千棵小桔子苗,山坡下还有百来株老茶树。

这里的班长叫黄建平四十多岁,江苏海门人,也是退伍兵。队里三个萍乡知青、二个赣州知青、一个南昌知青,还有一个五十多岁的炊事员,黄建平的老婆管养猪,连我正好十个人。我就是负责这片果园的技术员。

这里每天的工作就是管理那片果园,既然来到这里,我就安定下来,我本来就是学这门专业的,把这果园管好就行,从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技术工作。

这位黄班长见我来到窑上,还是很高兴,他说,我们都是老乡,你只要把好技术关,一定会把果园搞好。我也诚恳地提出我的建议,并把每个月技术管理计划给班长,便于他安排工作。

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栽植的桔苗,发现深浅不一,告诉班长需要返工,因为柑桔苗的嫁接口一定要露出地面。第二,果园内的间作最好不要种花生,应该种黄豆,因为,黄豆的根瘤菌可以增加土壤肥力。第三,我负责果树幼苗的修剪,定形和老茶树老枝更新。第四,果树定期除草、园盘,杂草烧成火土,改良土质。第五,防治病虫害。

在窑上这个小天地里,白天在果园里和果树打交道,下班后窑上的这些小青年都会来我的宿舍玩。

我随便到哪里都会有一些年青人跟我在一起,我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畅谈天南海北。时间一长,连冈子中队和潭口的一些萍乡、南昌青年甘愿走二、三里山路来我这里玩。

窑上炊事员老陈,是邻县的龙南人,他每天晚上都会带着手电到附近的山沟弄点石拐(和牛蛙相似)和小螃蟹,或者抓到个山竹鼠,改善改善伙食。他也喜欢喝点小酒,因为和我还合得来,只要有收获一定会叫我一起品尝。

住在冈子的张德斌是潭口小学的校长,他也是常来我这里,他也好酒,只是酒德不太好,喝多了就胡言乱语。人还是很热情,心也不坏。他是1958年上山的上海知青,因大我二岁一直称我为兄弟。我们常在一起喝酒,我怕他喝多了胡言乱语,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总是有点担心 ,但总算还是能管得住他。他有一男一女两孩子,也经常来我这里,他们喜欢画面,我也指导一下,我这个叔叔很受他们喜爱。

张德斌的爱人夏金妺也是上海知青,是个很老实,很好客的人。每次见我去了他们家里,就赶紧炒好黄豆或者炒二个鸡蛋让我喝酒。那时,这可是最好的下酒菜。有时家里炒了点好菜,就会对她两孩子说;“快去窑上叫吴叔叔来喝酒”。

所以到了潭口林场果园以后,跟很多人的关系都不错,精神上也没有什么压力。小日子也将就着过了。

潭口林场的场长兼书记是刘东晓,江西南康人。他在文化大革命时是岐山林场“反复辟”兵团的一个小头头。后来,他弟弟在党校毕业后,分配到总场当了副场长。因此他可能也沾了点光吧。

潭口林场的副场长是常群虎,河南人。他可是场里老资格的老干部,抗美援朝时就是副营长,就是没有文化(我前面已介绍过)。在这里当了个不太管事的副场长。

有一天,常副场长特地跑到窑上果园找我,问什么时候能吃到这里的桔子,我说:“柑桔一般三年才能结果,明年让你尝尝还是有的”。

为了兑现我的诺言,我在所有的苗木中选择十多株壮实的作为重点管理,留下一,二个结果枝,适当控制营养生长,使每棵树结二、三个果还是有把握的。

1975年5月份,一天上午,潭口林场场部突然派人来通知,班组长以上干部总场开会,窑上去三人;我和班长、副班长,还给了三张电影票。我想可能开完了会,还有电影看吧。可是到了总场一看,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在总场礼堂的墙上,贴上了批判朱文、郑荣富、谢佳箐,汪祖华和我的大幅标语。我站在礼堂门前看着那标语发呆,一会儿批判大会开始,我还是站在礼堂门前,边上都不见有人,只听到礼堂里的麦克风叫喊着我的名字。大约过了一,二分钟,总场副书记于景海从礼堂出来,走到我身边,对我说;“小吴,我知道你不会有什么大错误,不会有事的,相信我,运动中受点冲击,接受一次教训就是。来,我陪你进去”。

就这样于书记领着我走到讲台前,和其他几个批判对象一起,如被审判的罪犯一样站着。由场党委书记温美兰宣布各人的罪状,主要是;一,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组织“上访团”是错误的,而我们这些人蛊惑人心,挑拨干群关系,破坏抓革命促生产。二,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挑动群众斗群众,迫害革命老干部,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为此,经场党委决定宣布;朱文定为坏分子,接受群众监督。郑荣富、谢佳箐给于留场察看处分。我和汪祖华都是中专技术级,就给于开除干部队伍的处分。

批判会结束,我两眼盯着讲台上的温美兰书记,而他却转过身走了,都不正面看我一眼。礼堂里的人都走了,我还没走,真希望这位书记大人会想起来,当时找我谈话时是怎么讲的。

那天,我一个人慢慢地往回走,天气阴沉沉的,和我的心情一样。作为场里的党委书记,怎么能这样卑鄙无耻,没有一点担当。“上访团”是党委同意才组建的,我本不愿意参与,是你亲自找我谈话,我才会同意。你还许以我加入党组织。而且,“上访团”是崔场长带的队。现在又说组织上访是错误的,你却把所有责任推到我的身上。你太英明了,而我则有口难辩,真是太天真了。

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自认没有做过违背良心的事,所谓迫害老干部,现在这些人还健在,看他们怎么说。唉,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我边走边想,这位书记大人,你为什么要如此捉弄我,噢,我可能想到了,是因为场长崔源泉,他们间正在针锋相对,认为我是崔大胡子的人,是我站错了队,正好当了替罪羊。

快走到太和分场时,突然下起雷阵雨来,可见老天都在为我鸣不平。前面路边正好有一个小山洞可以避雨。在山洞里呆了一阵,雨停了,我也想开了,只要我问心无愧。这天,那三十多里路,也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回到窑上已经是很晚了。

第二天,我找了班长黄建平,提出我跟大家一样劳动,果园的技术管理就请林场另行安排人来,因为党委都开除了我这个技术干部,我已经是没有资格再管了。黄班长一听,感到犹豫不决,说还要请示场部。

下午,林场书记刘东晓亲自来到窑上对我说;“希望你不要受到一些挫折就垂头丧气,现在这是运动上,过了一阵就好了。果园的技术管理还是由你负责,你只要把果园搞好,场里一定会撒消对你的处分,大家都相信你的能力”。好说歹说让我和以前一样干。我也把我心里的怨气发了一通,也只能这样了。

在以后的一段时间,我二次向省农垦厅人事局写信,反映了我和温美兰关于“上访团”的情况,但是都石沉大海。后来有人劝我,你还是不要写了,到时你写的东西还会转到他的手里,你还更倒霉。时间一长,把我一肚子的怨气都消耗光了。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正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还好一些朋友并没有远离我,渐渐地我也想开了,吃一堑长一智,吃亏是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离开窑上,把心思都扑在果园里。

果园里近900多棵桔苗长势都还不错,快冬天了,桔苗准备越冬,首先全面清园,按排松土园盘,准备草堆。因为,柑桔为南方树种,不耐寒。虽然当地零度以下的天气很短,幼苗遇到霜冻也会有伤害。所以,在三九寒冬无云的晚上,要在果园里点燃草堆用烟驱霜。

我的主要任务是配制石硫合剂和冬季修剪,所有工作全部安排妥当。

转眼就到了1976年。这是农历丙辰龙年。这一年在我心中,以及所有人心中都是难以忘怀的。可以用天崩地裂,惊心动魄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阖然长逝,享年78岁;

1976年7月6日朱德委员长以90岁高龄与世长辞;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3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几个开国元勋,竟然都在这一年先后离去。

1976年确实是不寻常的一年,翻天覆地的一年。5月29日,云南省西部发生7.3、7.4级二次强力地震。

7月28日,河北唐山市又发生7.8级强力地震,整个唐山市夷为废墟,地震罹难场面罕见惨烈。二十四万多人在这场地震中死亡,十六万四千多人受重伤,四千多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为孤儿。

周恩来总理逝世,全国人民沉痛哀悼,我宿舍里正好有一张总理的像一直挂在墙上的,总理逝世后,我的那些知青朋友每天来玩,都自发地在总理像前鞠上一躬表示悼念。

在周总理的追悼会上,他的老战友邓小平作悼词。在送灵的路上,百万人民群众含着热泪,在长安街为总理默默送行。

周恩来逝世后,毛泽东主席提议由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

三月下旬至四月五日,全国人民自发地用各种形式悼念周恩来总理,那时流传着一首《绣金匾》的歌曲,我还教着大家来唱;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主意高。二月里刮春风,金匾绣的红,金匾上绣的是救星毛泽东。一绣毛主席,人民的好领导,你一心为人民,我们拥护你。二绣总司令,革命的老英雄,为人民谋生存,能过好光景。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为革命,人民热爱你。唱到周总理时,大家都热泪盈眶。

在四月份,连续几天,上百万群众齐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用花圈、诗词悼念周恩来总理。然而,这一次群众性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活动,被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定性为反革命性质的反扑,经毛主席批准,认定“是存在一个地下的“裴多菲俱乐部”,有计划地在组织活动”.并决定4号晚在天安门广场清理花圈、标语和抓“反革命”分子。5号,天安门广场上的广大群众在“还我花圈,还我战友”的口号下,采取抗议行动,并同工人、民兵、警察和部队战士发生了严重冲突。

当天晚上,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吴德对天安门广场进行广播,说;“天安门广场有坏人进行反革命破坏活动”。九点多,出动了一万多民兵,三千警察,五个营的卫戍部队,带着木棍和枪械,包围天安门广场,对留在广场的群众进行镇压。

因为在天安门广场事件中,说是有一个小平头,认为是邓小平操纵了天安门反革命事件。短短几天中央政治局就通过了“关于华国锋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决议”和“撒消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议”。邓小平又一次被赶下了台。

我虽然在偏僻的小山沟里,信息闭塞。但我有一台小收音机,可以很快地了解到千里之外所发生的事情。还有这些南昌、萍乡、赣州的知青,都会来我这里畅谈当前的形势。那时的人不像现在,都很关心国家所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在这一年,惊心动魄的事情一个接着一个。

七月六日,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逝世。一切都显得很平静。可能和朱老总踏踏实实的性格相似。在我的感觉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朱毛红军使敌人闻风丧胆,但全国解放后,他为人低调,从不与人相争,甚至默默无闻。

朱德元帅逝世后,大家的悲痛心情还没有平复,又发生了唐山特大地震。北京、天津都有强烈震感。全国人民都自发动员起来抗震救灾,捐钱捐物。在唐山地震中受伤的十六万四千多伤员,都要按照轻重缓急安置到全国各大、中医院救治,连我老家海门的医院也安排了不少震区伤员。

同时唐山大地震带来的恐慌情绪也在蔓延,我爱人来信说,我们的第二个孩子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出生了,现在到处都在说要地震,老家的人都在房子外面用芦苇、塑料薄膜等搭了简易棚,不敢在家里住。

隔了不长时间,又一个噩耗传来;1976年9月9日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敬爱的伟大领袖毛泽东逝世,举国哀痛,称之为国殇亦不为过。9月18日,北京百万市民和解放军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追悼会。联合国还下了半旗致哀。全国各企业,单位都设了灵堂供群众悼念。

全国亿万群众都佩带着黑纱袖、小白花,怀着沉痛的心情悲声痛哭,此时此刻犹如地球停止了转动。连我那刚出生没几天的小女儿都带上了黑纱。

中国三大伟人都在这一年先后逝世,再加上云南、唐山特大地震,这天灾人祸,天动地摇的,搞得人心惶惶,有人甚至担心这是不是预示着还有什么重大事情要发生呀。

下一章:文革十四

相关文章

  • 一个四零后老人的回忆录(26)

    第一章:童年一 上一章:文革十二 本章:文革十三 “反毛团”事件后,1975年春天,朱文和我都被下放,调离总场,到...

  • 一个四零后老人的回忆录(19)

    第一章:童年一 上一章:文革五 本章:文革六 这时,文化大革命运动虽然还在继续,但已不像前时那么轰轰烈烈了。“把无...

  • 一个四零后老人的回忆录(24)

    第一章:童年一 上一章:文革十 本章:文革十一 正准备返场,在农垦厅招待所却遇见了几个场里来的熟人,因为省里分配给...

  • 一个四零后老人的回忆录(7)

    第一章:童年一 上一章:童年六 本章:江西一 那一天,上海北火车站,敲锣打鼓,有笑的,有哭的,热闹非凡。下午四点多...

  • 一个四零后老人的回忆录(5)

    第一章:童年一 上一章:童年四 本章:童年五 实行了公私合营后,父母都要去上班,姐姐已经结婚,但仍住在吴...

  • 一个四零后老人的回忆录(8)

    第一章:童年一 上一章:江西一 本章:江西二 1963年下半年,可能是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决定,撒消共产主义...

  • 一个四零后老人的回忆录(3)

    第一章 童年一 上一章 童年二 本章:童年三 我生长在一个小资本家的家庭,父亲叫吴殿文,开了一家小米店叫“义昌...

  • 一个四零后老人的回忆录(4)

    第一章 童年一 上一章 童年三 本章 :童年 四 父亲是个京戏票友,他还认得不少京剧名票友,如上海电影界的程之、...

  • 一个四零后老人的回忆录(16)

    第一章:童年一 上一章:文革二 本章:文革三 那时林彪可是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被称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现在又是名...

  • 一个四零后老人的回忆录(15)

    第一章:童年一 上一章:文革一 本章: 文革 二 回到场里一些好朋友都会偷偷地聚在一起谈谈形势,问问上海的情况。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四零后老人的回忆录(2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fo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