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科举与中国文化---宋太宗的科举改革措施(一)

科举与中国文化---宋太宗的科举改革措施(一)

作者: 晓粥粥侃历史 | 来源:发表于2024-07-02 10:00 被阅读0次

赵匡胤的继任者继续加强科举制度建设, 使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 驾崩之后, 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 就是宋太宗, 他在位 21 年。 宋太宗刚即位, 便考虑选拔人才问题, 他曾对宰相薛居正说: “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 非敢望拔十得五, 止得一二, 亦可为致治之具矣。”(《宋史》 卷 155《选举志》) 宋太宗很明白科举所取之士不可能个个都成大器, 只要有百分之一二十的人能成大才便算成功。 为此, 他奉行广种薄收的政策,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进科举取士制度。 那么宋太祖到底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呢?第一项改革措施是扩大进士的录取名额。 宋太宗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弟弟, 他继位当皇帝是受到质疑的, 甚至有人怀疑后世怀疑赵光义谋杀兄长而篡位的, 也就是有“斧声烛影” 的传说。 不管是不是篡位, 但是面对这样的质疑, 宋太宗为了收买人心, 培植亲信, 并填补州县地方官的阙员, 采取扩大取士名额的办法,以大开仕进之门。 唐代科举每榜录取进士一般为 30 人左右; 五代时期每榜进士一般也是 10 余名, 47 科平均每科 14 人; 宋太祖时共开科 15 次, 每科平均也仅13 人。 宋太宗在其即位后的次年, 即太平兴国二年(977) 举行的第一次科举中,一科就录取了进士 109 人、 诸科 207 人; 宋太宗又调阅贡举档案, 又录取特奏名进士和诸科 184 人, 合计录取总数达 500 人。 仅此一榜, 就比太祖一朝 15 科录取 455 人的总数还多。 而且, 宋太宗还赐宴开宝寺, 并对这些及第者从优授官。为此, 时任宰相、 曾在宋太祖朝知贡举的薛居正认为“取人太多, 用人太骤”, “宠章殊异, 历代所未有也”。(《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 18)不过, 宋太宗对薛居正这位《旧五代史》 的作者的看法并不以为然。 到了太平兴国三年(978) 夏, 本来太宗早已下诏这一年停止贡举, 但他忽然改变主意,认为前科遗才还太多, 于是下令去年诸州已得解送资格者, 于该年秋季到礼部集中考试。 九月二日, 宋太宗在讲武殿亲自主持复试, 录取了 74 名进士、 82 名诸科及第者。 按照历来的惯例, 省试和殿试都在春季, 宋太宗这次临时下令开科,结果改在秋季考试和发榜。 该榜状元为胡旦,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宋代“遗材奔竞”、以同年关系结党较典型的一榜。 胡旦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 “应举不作状元, 仕宦不作宰相, 乃虚生也。”(《渑水燕谈录》 卷 4) 这是在科举及第从优授官且升迁迅速的时代背景中名人与名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科举与中国文化---宋太宗的科举改革措施(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zn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