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人设”属于网络热词,在网上,随时随处可见。好理解,人物设定的意思,类似儒家的人格设定,例如余秋雨归纳的“君子人格”。但“人设”的原创不属于孔子,最初源于游戏、动漫等创作领域,后来却成了个人或群体具有标签化特征的“印象符号”。例如“布鞋老人”宗庆厚,“爱国演员”吴京等等。对了,吴京还有一个标签,叫“战狼”。
无论什么标签,只要是正面形象,排在首位的一定是道德。
好干部,德才兼备;好演员,德艺双馨;受尊重的老年人,德高望重。
说老年人。德,就是道德。德高,道德高尚,高尚者自然威望也高。道德内涵很丰富,目前最容易被人认知的是爱国,本人爱国而且没有子女拿到外国绿卡;其次是不乱搞男女关系,夫妻互爱,从一而终;再就是乐善好施,捐款救助失学儿童等等。对照之下,老夫七十有二,却属于既不高又不重那种。白白浪费了一把年纪。
读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化课》,我在读后感中曾经写过,孔子的“君子人格”是给精英设计的,君王必须是明君,官员必须是清官,跟老百姓没有一毛钱关系。其次,要求都成为君子是一回事,如何把小人培养成君子是另一回事。儒家忽略制度建设,漠视公共空间规则,不知道怎么把坏人改造成好人。这就造成了一个极其严重的后果:君子成了标签化的“印象符号”,等同于游戏和动漫的“人设”,而“人设”中最看重的就只能是私德。可笑的是眼睛雪亮的“广大群众”,自己满脑袋沙子,眼里却揉不得一粒沙子,对别人,尤其是对名人,一律有着极高的道德期许。
例如娃哈哈,就是用来喝的饮料,评价标准很简单,好不好喝,喝了对身体有没有好处;再就是企业是否依法纳税,员工的合法权益是否有保障。至于老板穿什么鞋,一年花多少钱,有没有私生子,一点也不影响产品的口感。老板的私德有亏,曝光之后,再喝娃哈哈——变味了,咋这么难喝?怎么喝到一股崇洋媚外的味道?于是开始抵制。这就是扯淡了。
往小里说,一个卖肉的,只要不往肉里注水,不卖瘟猪肉,你买的是肉,他除了亲生儿女还有没有私生子,跟你屁相干。
余秋雨在《中国文化课》中用了三个课时讲中国文化的弊端,其时他也讲出了自己的困境。
1988年起,余秋雨陆续在《收获》上发表《文化苦旅》系列散文,其全新的散文风格,将深重的历史感慨、宏大的文化思考与通俗优美的文学表达相结合,被称为“文化散文”或“大散文”。这种体裁在当时让人耳目一新。他笔下的“废墟文化”、“贬官文化”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反思,击中了当时知识分子和普通读者共同的文化情怀和迷茫感,进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随着《文化苦旅》的出版,他也从一个戏剧理论学者一跃成为大众学术明星。
依稀记得,余秋雨还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排名好像还比较靠前。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从成名之日起,伴随着他的便是一波接一波的争议。
围绕余秋雨的争议有四点:一,散文中存在大量史实错误、引文错误和知识性差错。二,文革中加入过为“四人帮”所控制的写作班子,写过有问题的文章。三,频繁现身电视荧屏,背离了知识分子本色,成了“文化商人”。四,汶川大地震后的“假捐门”事件,虽经有关部门证实不假,但未能出示相关凭证。此外,有心人扒出与他与前妻的绯闻,标题触目惊心:《余秋雨人设崩塌?前妻李红曝其自私绝情,婚姻内幕太扎心》。不用看内容,人已经被钉在耻辱柱上了。
余秋雨的“人设”完了,塌房了。
但细细想来,评价一位学者,首先是学术规范,有没有剽窃,有没有学术造假,而非最说不清楚的“人品”,尤其是婚姻。当事人的一面之词,加上女方处于弱势地位,无论何种原因离婚,余氏都是当代“陈世美”。用道德大棒代替学术争论,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缺失:重私德,漠视公共空间规则;轻实证,风言风语成为杀人利器。个人以为,评价一个学者,首重学术成果而非读者无法证实的私生活。除了第一项,“散文中存在大量史实错误、引文错误和知识性差错”与学术沾边(但散文不能等同于学术研究),其余三项均为私德,而且是公众替余秋雨设定的“印象符号”,或者说强加给他的“人设”。
于是奇怪的逻辑来了:
余秋雨离过婚,文如其人,文章有啥好看的?
余秋雨假装捐款,文如其人,文章有啥好看的?
余秋雨历史上有污点,文如其人,文章有啥好看的?
儒家的“文如其人”其实就是个伪命题。古今中外,人品不好(按照儒家的标准),文章流传千古者不在少数。在宋儒眼里,唯杜甫马首是瞻,李白就是个渣男。你敢说诗仙写的不是诗?
把人品等同于文品,混淆二者的概念,好多“人品”很好的文人,根本就不敢写性,而且尚未取得名利时便提前淡薄名利,生怕自己不够“纯粹”,不像“君子”。
人性是复杂的,也是经不起考验的。曾经多次说过,像我这种尚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肯定经不起考验,倘若当官,极有可能贪腐,极有可能包二至三奶。经常羡慕某文友梦到美女,意淫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当亿万富翁的想法也是有过的。承认这些,并不丢人。
倘若有人问:说这些,你就不担心自己的人设?
呵呵,又不是名人,人设是什么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