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人生旅途每天写1000字
从《锵锵三人行》《圆桌派》到《奇葩说》的结束,给我带来的一些思考

从《锵锵三人行》《圆桌派》到《奇葩说》的结束,给我带来的一些思考

作者: 初喻 | 来源:发表于2018-12-19 13:41 被阅读18次

1、

“妈,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呀?”

记得以前,每到晚上的七八点的时候,电视上都会播放连续剧。现在回想起来也记不清自己都看过些什么了,但有一个片段是我直到到现在还觉得蛮有意思的。

就是我每次看电视的时候都会指着电视上的人物,问我妈说:“妈,这个人是好的还是坏的呀?”

虽然没能得到我想要的答案,但我每次饭后坐在客厅看电视的时候,我都还是会问上一句:“这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呀?”

这是那时的我,我喜欢把人,把事都分的清清楚楚,是好还是坏的一目了然。而电视里所上演的剧情也确实符合我的预期,好人义无反顾地做着好事,坏人则做着人人否定的坏事。


2、

再后来我遇到了《锵锵三人行》,我记得这档节目是在晚上我平时睡觉的时间播放的,而当时为了能看这个节目,我都牺牲了我的睡眠时间(所以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才会打瞌睡。)

只是那时候还小,也没看懂些什么东西,只是觉得三人围坐在一起各自发表对某件事的看法,每个人说的话都让我觉得很有道理。

再后来,《锵锵三人行》宣布停播,这档陪伴我许久的节目忽然就终结了,相比那些大型的综艺节目,《锵锵三人行》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节目,而且录制成本极低。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锵锵

场地是与几十个节目共用的20平方米的录制棚,节目组没有任何的固定资产,甚至连嘉宾们坐的三把椅子都不是节目组的,每期节目的变动成本就只有三杯水。

开始的时候,只觉得那个坐在中间戴着眼镜,一脸猥琐坏笑着讲话的窦文涛很有意思,到现在回头想想,《锵锵三人行》让我学会如何去思考。

我从一个“只会问ta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小孩子,慢慢地变成了一个“知道一件事还可以有很多角度去看”的人。

在生活中,最不缺的就是表明自己立场的人,缺少的是那些理性而平和的人。因为凭着直觉,照着道德标准的判断是最容易的。

而《锵锵三人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观点,它会让在座的嘉宾停供不同的角度,它不会告诉你哪个是好的,它甚至让意见向左的两人一起出现。

而思考的过程,正是收集关于这件事情更多的资料,听意见相左的人的声音,而不是着急去做判断,否则我们很容易把事情的冰山一角,误认为是事情的是非。

“小三”这是一个很有负面色彩的词,按照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样的人是被万人唾骂的,然而在一期节目中,嘉宾就提出了,私生活千差万别,婚外情不能一概而论。

尽管这并没有彻底改变我对这个词的看法,但是我在下次提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会多少有些犹疑,我想这就是思考的过程吧。

自从出来工作之后,我就深刻的认识到:成败第一,理由第二。周围的人只看你最后是否成功了,对于过程发生了什么并不在乎。

而有一期节目,就让嘉宾谈对自己改变最大的一本书,许子东谈到了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对他的影响。对他而言,追求的价值,并不在于是否能如意实现,而在于追求的过程中所给你带来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个“效率至上”的社会,这样的观点或许很“没用”,但也让我对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人生有了一些思考。

......

《锵锵三人行》

3、

虽然《锵锵三人行》结束了,但是它以另一个面目回到我眼前。《圆桌派》,还是那个戴着眼镜一脸坏笑的窦文涛,还是几个好友围坐一起闲聊,他们还是不会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给你展开生活的多样性,事情的复杂性......它会触动你去思考一些本质的问题。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开始只看那些能提供不同角度,不同观点的节目。而不是那些以“三观正”的姿态教育人的节目。

《圆桌派》

于是,顺理成章的我遇到了《奇葩说》,每次我看他们辩论,都会让我对某件事情的看待方式多几个维度。

被误会要不要澄清?成为讨厌的人是坏事吗?没有上进心有错吗?......当我带着我的观点去听他们说的时候,随着每次我的观点的摇摆,我都能收获到新的角度。

马东在《奇葩说》评论那些奇葩辩手们说:“这帮家伙最可怕的是别看它们现在说的头头是道,但把他们换个位置,换到对面,他们又会有另一套说辞。”

我想这个节目带给我的是,让我知道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的,在做评价、判断的时候也不可能做到一刀切。

有一些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是很离经叛道的事情,在换一个视角观察之后,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之前是被困在某个固定的框架里了。而听别人说并不意味着你要认可别人的观点,而是为了让自己不被固有观念束缚住,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就好像你觉得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你让你的朋友为了健康着想把烟戒了。这是从你的角度出发,都是为了朋友好,这无可厚非。

但是对于你的这个朋友来说,抽烟是自己和别人闲聊搭话的媒介,是自己工作疲倦时提神的工具......当从这个角度看别人吸烟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你在劝别人戒烟的时候,你有多傻。

你觉得小孩子沉迷打游戏,这是问题。但是你想想看,在孩子的眼里,这是他没有成就感的解决方案。也许他是生活中是一个孤僻的人,但是在游戏里他可以大杀四方。

《奇葩说》

4、

香港有一位法官叫:吴庚。有人就去问他能不能用一句话说明白法律是什么。老先生说:“法律是原则跟例外的学问。”

因为法律的关键不是原则,法律的关键是例外。

比如说我规定了一个法律是:不能闯红灯,不然就惩罚。

可是当你一定下这个规则之后,你就会遇到无数例外。看错了灯算不算闯呢?走到一半又回来的算不算闯呢?如果这个人赶着去考试也不能闯吗?

你会看到无数个在你原则立出来的例外,因为正常人类的生活本来就是不规则的,而把我们这样不规则的生活形态硬生生的塞进一个方方正正的原则里面,就一定会有跑出来的部分。而所有的法学就是在研究怎么出来跑出来的这个部分。

因为如果法律只是写下原则和规则就行了,那就没有法学了。


5、

所以我一直都认为:“看情况”这三个字是很高智慧的表现,这三个字听上去像是捣浆糊,但其实这是一个成熟的人理解了世界的复杂度之后的新高度。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所谓的最优选择是不存在的,只有一个相对来说好一点的选择。

从《锵锵三人行》《圆桌派》再到《奇葩说》,这些节目再给我带来欢乐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一些思考。正如作家“菲茨杰拉德”说过的一句话:“第一流的智慧,就是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还能保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我想这就是好节目的魅力,好节目并不取决于有多少人看过,而是有多少人通过它改变了自己的言行、价值观甚至是生活方式。

一档节目的结束是很正常的事,虽然还是觉得很可惜,但每个人都只能陪你一段路,至少这些节目都曾经给我带来了改变,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

  • 从《锵锵三人行》《圆桌派》到《奇葩说》的结束,给我带来的一些思考

    1、 “妈,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呀?” 记得以前,每到晚上的七八点的时候,电视上都会播放连续剧。现在回想起来也记不...

  • 主持人窦文涛首次登台太紧张“尿裤子”,坦言“无压力不成长”

    提起主持人窦文涛,在观众眼里,不管是性格还是文化修养、职业素养都值得赞。 从《锵锵三人行》到《圆桌派》,他都能巧妙...

  • 从《圆桌派》看女性

    从《锵锵三人行》追到《圆桌派》,我很喜欢看窦文涛很有文化又一本正经地“插浑打科”。最近《圆桌派》办了一场三八节特辑...

  • 单身青年

    从《锵锵三人行》初识马家辉到《圆桌派》再到B站,“迷恋”上这个幽默风趣的中年大叔,我想我已经是“湾仔之狼”的四分之...

  • 圆桌派

    在锵锵三人行结束的时候才知道有圆桌派这个节目,殊不知这个节目已经存在了两季了,而且第二季已经结束了。于是下载了全...

  • 窦文涛:专职陪人聊天的过气男主持

    窦文涛。 他的职业生涯贯穿了四个字:“陪人聊天。”从《锵锵三人行》聊到《圆桌派》, 聊到最后终于出走了,开始了《锵...

  • 女人别傻了,男人想分手,原因只有一个

    不怕暴露年纪地交代,我一直追看窦文涛主持的谈话类节目,从以前的《锵锵三人行》到现在的《圆桌派》。倒不是迷谁,而是喜...

  • 2017-07-28

    睡前看了集窦文涛的「圆桌派」,从锵锵三人行」就挺喜欢他,固定的他每天找俩朋友聊当下话题。 看的这集有个观点值得分享...

  • 论访谈类节目《圆桌派》如何聊成网综top10

    窦文涛从《锵锵三人行》跑过来,开了一场请你坐下来聊聊天的文化沙龙《圆桌派》。这档访谈节目,首先有新颖的切入点,不是...

  • 锵锵感想

    看《锵锵三人行》蛮多年了,具体哪一年记不太具体,不过《锵锵三人行》给我带来了思维的盛宴。 《锵锵》是凤凰台的当家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锵锵三人行》《圆桌派》到《奇葩说》的结束,给我带来的一些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qj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