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分析下大背景:2020年是真正意义上5G普及的元年,以芯片为代表的高科技硬件需求全球井喷。而正当此时锋芒初现的华为却被美国限制了芯片升级,甚至连华为的代工厂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想要生存下来,华为唯一的道路就是自研自产,可谓道阻且长。

试问自研自产最缺的是什么?当然是人才。“天才少年”张霁与“美女学霸”姚婷毕业入职华为后动辄一两百万的年薪、任正非在三天之内连续走访三所高校,甚至不惜从上海微电子挖人……无数的信号都指向了一种可能:华为正尝试从社会各界发现并挖掘芯片研发人才。

其实早在2019年6月20日任正非就在其签发的华为总裁办电子邮件中指出:我们将在世界范围内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这些天才少年将会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

另一方面,华为招聘人才真的向来都是不惜重金,砸人砸钱似乎已经成为了这家企业的传统。
2016年,小米围绕手机业务的直接研发人员大约有200个。而彼时华为才刚刚发力手机业务,同期在手机研发上投入的人力就是12000人左右。二者相差了几十倍之多;
2019年,华为光工资就发了将近1350亿元,员工人均年收入达到了69.5万元。而对于天才少年,华为更是愿意给出天价薪酬,有的人刚毕业就能拿到高达200万的年薪,最低也是89.6万起步。

不光是现在,其实当我们回顾华为创立的初期就可以看到很多天才少年的身影,比如:郭平、郑宝用、李一男等等。
当时的华为还是一个只有百八十人的小型公司,尚在努力打通各级通讯设备市场的初级阶段,但那时的任正非就已经放出豪言:华为以后将三分天下。
彼时还在读研的郭平被任正非的宏图大志所打动,果断加入华为。之后郭平又拉来了清华的博士师兄郑宝用,郑宝用又带来了自己的天才师弟李一男。就这样华为早期的“四大护法”凑齐了,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正是这“四大护法”为华为早起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当时国内懂计算机的人少,懂通讯的人更少,国内电信市场被外国厂商牢牢攥在手里,有时甚至连电信局要拿货都要等上个一年半载。在这种环境下,任正非清醒的认识到:华为想要占领市场,就必须要摆脱桎梏,做出自研交换机。就这样当时才二十多岁的李一男带领着一群刚刚入职华为的毕业生对照着一本写着交换机规范的“红宝书”硬着头皮研发机器。
1994年,天才少年们不负众望,华为万门机横空出世,华为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技术与品牌。

经此一役,任正非更加意识到:唯有人才,才能给华为带来后发先至、逆风翻盘的机会。哪怕后来遭受昔日爱将李一男的两度背叛,华为也从未停止过广纳贤才。也正是这些人才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的研发才造就了今日能横跨通讯产业链上下游并且拥有极强研发实力的华为。

过去几年中,美国对华为频频出手,但都被华为的人才们用一张张底牌纷纷化解。
美国禁止高通向华为出售芯片,华为马上就拿出了自己的芯片设计方案;
美国禁止华为使用谷歌的安卓系统,华为立刻就宣布拥有自研的操作系统;
美国禁止华为使用SD卡,华为当即上线了自己品牌的存储卡。
华为曾经用天价引进的人才与他们多年来研发的技术底牌一夕倾囊而出,挡住了美国全方位的技术封锁。对华为来讲,当年任正非口中那些能作“泥鳅”的天才少年多一个就多一分盘活全局的希望。

华为自诞生以来就命途多舛,任正非本人更是尝遍人情冷暖。一个从骨子里就散发出浓浓危机意识的企业,愿意给真正有价值的人才几百万年薪真的不足为奇,哪怕他只是个刚毕业的年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