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一部讲述阿兹海默症的亲情类故事片引发热议,作为杨荔钠“女性三部曲”的收山之作,影片人设有点超出观众的预想:负责照顾65岁阿尔茨海默病患的并非是她的女儿,而是85岁高龄的母亲。
电影《妈妈!》从细腻敏锐的女性视角出发,聚焦银幕难得一见的老年群体,将阿尔茨海默病群体带进大众视野,极大程度填补了国内银幕相关题材的稀缺,许多观众认为影片颇具现实意义。

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记得,那么骨肉至亲也不过是路人罢了。这比起许多绝症更让人难以接受,在漫长的亲情生涯中,岁月变迁带来了如诗歌一般的点滴,但在阿尔茨海默病患的眼中,不仅是道德伦理已经崩坏,就连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都难以做到。
被称为“脑海中橡皮擦”的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至今发病机理不清且无法治愈,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1]。
全球有超过5500万人遭受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痴呆症困扰,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这一数字还会日渐扩大。

这些说法可能有些过于学术,但从患者老龄化、弱智化的特点来看,这种病的俗称可以说十分形象而精简地概括了其特征:老年痴呆。
病患的记忆逐渐减退,而且缺乏判断能力,尽管在洗碗扫地等日常家务上也许还能独自处理,但对于新鲜事物却茫然难解,很难再有知识储备的迭代更新。
更令人揪心的是,病患往往容易走失,而且还不知道找路人或警察寻求帮助。这对于有养老压力的双职工家庭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相比起满大街到处寻觅亲人的窘迫凄楚,病人在家偶发的失禁失语简直算是轻微症状了。

世界卫生组织(WHO)称全世界已有超过5000万老年失智症患者,而且正在以每年1000万患者的速度增加,其中近70%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WHO一直大声疾呼各国政府要更加关注快速增加的阿尔茨海默症和相关痴呆症人群。
早在1994年,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与WHO就一起将9月21日定为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WorldAlzheimer’s Day)。在未来,老龄化压力日益凸显时,阿尔茨海默病带来的精神打击和经济压力将更加沉重。

对于AD(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胆碱能学说,到80年代提出的β淀粉样蛋白(Aβ)学说,再到近年来的Tau蛋白学说,医疗学者先后给出了一些较有说服力的假设,但对于AD的药物研制却困难重重,至今没有很好的特效药[2]。
即便如此,医学工作者也并未放弃根治AD(阿尔茨海默病)病症的努力——围绕疫苗、抗体疗法、大脑“充电”头盔等诊疗方案开展的一系列临床试验已经积累了不少实验数据。
对于探索病程发展规律、理解内在发病机制都有不少帮助,而干细胞疗法也获得了很多人的瞩目。

近年来,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 ofHealth,NIH)的较大临床试验注册库网站上注册的干细胞治疗AD临床研究项目逐年增加,采取不同类型的干细胞治疗AD表征着多种医疗思路。

一种思路是采用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 cell,NSC)移植。
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多种细胞谱系,包括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等,当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 system,CNS)受到急性损伤或退行性变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就会活跃且展开修复工作。
可惜的是,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数量较少且分散,真实展现的自我修复能力不足以胜任重症。
不过,医疗工作者可以从原代组织中直接提取,或是从多能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进行培育分化,以得到数量足够的神经干细胞,利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AD是非常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案[3]。
另一种思路则是利用我们更为熟知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 cell,MSCs),它是当今医学界的宠儿,在再生医学治疗中一向被视为“明星种子选手”。
AD发病机制研究是围绕神经原纤维缠结、老年斑、神经元和突触的丢失展开的。
因此间充质干细胞强劲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就更加为研究者所看重——它分泌的多种生长因子和抗炎因子可以诱导血管和神经生成,不断连接起新生突触,这对于降低神经元凋亡、维持其活性大有裨益[4]。

当前,科学家已经在小鼠模型上进行了一些实验验证,经过特殊培育的小鼠携带有多个家族性基因突变的APP/PS1基因,随着月龄增加可逐渐观察到认知功能障碍,以此来模拟人类AD的病程。
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直接移植,可以发现治疗组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有所改善,并且间充质干细胞能迁移至损伤部位,使得皮层和海马淀粉样蛋白沉积减少。
同样的治疗过程能否在人类身上复现,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此外,在《StemCells andDevelopment》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向实验鼠多次低剂量静脉注射人脐带血,大大减少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物质在实验鼠脑内的积聚,该研究显示人脐带血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确切疗效机制。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题为“Augmentingneurogenesis rescues memory impairments in Alzheimer's disease byrestoring the memory-storingneuron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伊利诺伊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增加阿尔兹海默病小鼠机体中新的神经元的产生或能挽救其机体中的记忆缺失,这种新的神经元或能融入存储记忆的神经回路,并恢复其正常功能。
这或许就表明,增强神经元的产生或许是一种有望治疗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可行策略。

综合来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增强神经发生或许对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治疗价值。
疾病和衰老是人类始终需要面对的两道难关,干细胞疗法作为当前热门的治疗手段,其应用领域正随着研究项目的不断增加而拓宽。
尽管针对阿尔兹海默病的干细胞疗法走向临床尚需时日,相信随着相关研究数据的日益深厚,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还是相当乐观的。
而未来,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证实干细胞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长期安全性。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8%BF%E5%B0%94%E8%8C%A8%E6%B5%B7%E9%BB%98%E7%97%85/4865011?fr=aladdin
[2]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20822/content-1422571.html
[3]郭文文,赵亚,白敏,张延英,王颖花,汪永锋,师长宏.神经干细胞移植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22,30(02):274-282.
[4]房晓磊,冷军,张晨,刘会敏,郭文.间充质干细胞不同移植途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差异的系统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26(07):1085-1092.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