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素质教育的第一评判标准,是看一个人的基本行为姿势,比如行、坐等动作当中是否把脊椎拉直,是否让他的身体处于挺拔的状态当中。今天,我们再具体的深入探讨一下这个标准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去评判。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教育的根本。
教育在古人一般都是以一个字作为代表,教。在《中庸》开篇第一句就提到了教育的内涵,“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的大意是上天赋予我们生命的根本就是我们的人所具备的人的性,也就是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根本的人的性、人的规律行事就叫做“道”,就像植物生长一样,顺着植物的生长规律生长的就是植物的道。按照“道”的原则修正自己、长养自己的就叫做“教”,教人按人的根本规律修正自己的行为的就是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所在。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传的就是人的根本道理,按照这个规律行事的方法和作为的就是老师的最重要的内容。
教人率性、教人修道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那这个究竟如何去实施呢?尤其是我们现代人对这些内容感觉非常的陌生,甚至有更多的现代学者,鼓吹西方文化如何好,我们祖先的文化如何差,就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对中华老祖宗的文化缺乏根本的认识和了解,对传统文化只看了个表面造成的。其实在各个经典中,修道的内容教育的根本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了。老子写了一本书《道德经》,在道的旁边放上了德字,说明道与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所在。那德是什么呢?从字的组成上来说,德的左边是代表行动的彳、右边是直与心,就是我们要顺着本心、初心来行动、行事的。顺着本心、顺着初心就是率性。在《易经》中也有一句“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就是天地最大的德,就是长养万物、生生不息的。那人的本心、初心也一样的是生。父母天生的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生长,这就是生;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就希望老百姓能生活的好,这就是生;老师就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好的发展,这就是生;一个企业、公司的领导,同样希望企业、公司发展良好,这就是生……所以生是天地的大德,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发心所在。那在教育过程中,是不是要以德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呢?这已经是必然的要求了。
理清楚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实施德育,我们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如何来实施德育呢?上文已经分析德就是行为要直心,要顺着本心、初心来行动。所以核心点就是心的问题。我们要对心进一步的认识。心不是心脏,心的位置在《黄帝內经·灵枢·张论》中提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也就是膻中穴就是心的位置所在。在《性命圭旨》中提到“膻中,在两乳间,为气之海。”这就是告诉我们膻中在胸口两乳之间。这个位置在古代也被称作黄庭,在《圣贤实学》中有这样的记载“黄庭一穴,一寸三分宽,在脾胃夹中处,离外肉皮三寸三分。黄庭为心田,心居黄庭。”这个位置,我们老百姓称为心口、心头,佛家称之为心轮,道家称为中丹田,儒家称为方寸……
位置找到了,心有什么作用呢?《黄帝內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这样描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就是告诉我们心这个位置是喜乐哀惧等情绪的发生地。现代心理学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把情绪的发生地给指出来,没有弄明白这个情绪的发生地,因此而产生的情绪引导的心理治疗往往都是不究竟的。曾经在大学的时候,也听闻我的老师在给人治疗心理疾病以后,大概隔一段时间就会找自己的朋友去哭诉一番,以此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本身已经证明对自我的情绪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帮助他人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进而还让自己受到病人情绪的影响。翻阅各种心理学著作,西方心理学者对情绪的认知研究,主要都是从大脑、心律、血压、表情等表面现象去研究,没有在情绪的发生地去研究情绪的感受,所以对心的位置、心的作用的认识是现代心理学所不足之处。认识到情绪的发生地,我们对情绪的对治方法就会清晰、具体。
当我们非常暴怒的时候,心口情绪发生处一定正产生着巨大的变化,外人也可以从暴怒之人的身体看到他的胸口上下不断起伏。这都是心口小小位置带来的对整个身体的影响和变化,西方心理学在其他身体所测得的数据,也正是由这个小小位置的变化所引起的,这就可以看到我们这个心头、心口位置虽小,但作用非常巨大。这正应了《中庸》中所描述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非常隐蔽、非常微弱的地方却能带来如此大的影响。所以古代圣贤君子都对他自己的心口产生的情绪感受非常的重视、慎重,这才是慎其独的真正含义,而不仅仅是说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要谨慎。
紧接着《中庸》又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说我们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没有发的时候,心头就是处于一种中的状态,就是心平的状态。这些情绪都发生的时候,让能让情绪符合节度,也就是内心是情绪的发生,外在行为自然而然的顺着内心感受而行,不让自己受到情绪的伤害,这就是气和的状态。和并不是没有情绪发生,而是有情绪发生,但处于节度之内,不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伤害的节度。
德育的训练就是训练人在日常行为中如何对待内心的训练,就是如何处理情绪的训练。一开始,我们不容易体会到情绪发生后内心所产生的起伏变化,所以我们要先对身体进行训练。因此,德育的第一步,就是要训练人对身体感受的体会。这就要求我们把自己的脊椎拉直、头顶往上顶,感觉自己被拔高的状态,身体的其他部分要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我们慢慢的在日常生活中也这样要求自己,在行的过程中、坐的过程中这样去锻炼自己,自然而然的我们的脊椎拉直了,其他部位放松了就可以感受到情绪发生的时候内心正在发生的起伏变化。当痛苦来临的时候,学会与痛苦和平共处,不仅仅是痛完之后才体会到身体的轻松而感觉到愉快。而是要在痛苦的当下,就去体会快乐、自在。只有在痛的当下也能轻松自在的时候,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轻松自在。
因此,我们可以把德育的训练步骤理出来,第一步,脊椎拉直,身体放松,尤其是让胸膛也能放松下来。身体的其他部位哪里痛,就让这个部位去感受痛的感觉。第二步,当情绪来临的时候,要知道情绪正在发生,找到情绪发生的真正位置。第三步,胸膛放松,体会情绪发生时,内心的气血处于自然发生的状态,也就是和的状态,不去攀附、也不受情绪控制,就是与情绪发生时内心生起的那股气血和平共处。第四步,就可以学习经典,接受经典中众多正气昂扬的语句熏陶,增长自己的浩然正气。通过学习,能够明辨是非,知道事情的大小、先后,在生活中做一个有真正智慧的人。
这就是德育训练的主要内容和训练步骤。所以,德育不是空洞的训练,而是有实实在在的训练内容。德育是人教育的根本,做好德育工作的训练,不要说我们国家、我们民族会受到极大的益处,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都会得到更广大益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平而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