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
从孔夫子的一生看自己 | 论语心解020

从孔夫子的一生看自己 | 论语心解020

作者: 论语心解 | 来源:发表于2017-07-18 19:52 被阅读0次
【四】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首先什么叫志于学?志,心之所向。学,觉也。学大学之道、君子之道,是孔子心之所向。“学”贯穿整部《论语》,贯穿孔子一生,也贯穿每个人的整个生命,也是存在于每个当下,“学”一定是在当下即刻发生的事。这里的“学”不只是学习知识、技巧、方法等技术。孔子是志于学又志于道,是在学道,向大自然学习,向古圣先贤学习,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也可说是学习践行《礼运大同篇》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道”。有道有术,利益天下苍生。

“三十而立”,立,肯定不是成家立业的立,因为孔子19岁已经成家,20岁时有儿孔鲤。这里的“立”是特立独行,有自己的主见、思想、见解,已经能够独立思考,不会人云亦云。正如陈寅格先生所说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有担当,有力量,有信心,有安全感,不会像蓬草般一样随风飘动。

在《论语·尧曰》里,孔子也说:“不知礼,无以立也。”可以说孔子三十岁时已深知礼是天地之序,他深观实相发现“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就会在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保持敬畏之心,这才是“立”的真正意义。

“四十不惑”。惑,迷惑不解、无明。不惑,是能格物致知,已无无明,也就是阳明先生的“致良知”。这是真不惑,也是明“知其不可为“,还要为之。也就是说,所有一切事物的发生皆是众因缘和合形成,不是你我能决定。他唯一能做的是爱自己、做自己,放出自己耀眼的光芒,放松、自在过着无惧的生活。所作所为从本心、良心流露,由良知发出。

譬如,每个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自己无法控制的。春秋末年“礼崩乐坏”,也是众因缘和合形成的,不是孔子一个人能够去改变的,他也无法阻止这种局面的形成。他也明白,要成就一件事需要众因缘及很多人协助与支撑才能完成。大同社会建设也是众因缘和合形成的,即使今日的因缘还不成熟,就从我做起,从教育做起,四处宣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终有一天,大同世界是会实现的!

“五十而知天命”。宇宙中的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神圣的,都是大自然的恩赐。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如何把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呢?

《中庸》有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天命之谓性”。天命,可称之为良知良能、本心本性,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率性之谓道”,所作所为从自己的本心本性自然流露,这也叫与道合一,也叫知行合一。知越深,行越深。所以格物致知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修道之谓教”,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中与道相违背的部分,回到与道合一的状态,即称之为教诲、教正。“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即良知良能、本心本性,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是每个时刻都离不开的,也存在于每个活生生的当下,应用遍一切处。

这里“天命”有二层含义,“天”代表大自然宇宙一切;“命”就是当下活生生存在的生命。天与命本来就合一,是一体的。五十岁时孔子亲证天命是什么,亲证到本自具足的良知良能、本心本性,这纯净的本心本性又与虚空相同,能生妙有。即便在春秋末年恢复周礼是“不可为”,但他也要“为之”,他知道作为人本应该如此,只是让自己的生命意义发挥出来而已。

“六十耳顺”,既然耳顺,也就是心顺了,心顺了,那眼也就顺了,鼻也顺了,舌也顺了,当然身也会顺,意也会顺。“耳顺”只是“六根”中的一根,其它五根也一样的,都是由良知发出。

这里有多层含义。

第一层是描述“八风吹不动”之境界。八风,又作八法、八世风。指实际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因为这八种境界能让人的心境产生波动、波澜,就不能如实观,也看不清楚实相,所以称为风。

第二层意思是,已然的事要全然接受,因为是无法控制的,抱怨是没用的。积极去面对它,接受它,让它自然过去。未然的事也不是自己能掌控,是众因缘和合而生的。不论发生什么都是上帝最好安排,自然也就“耳顺”。

第三层,如《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起其心”,无论可意不可意之境,都是无常流动变化的,是抓不住的,只能是随顺当下因缘,顺其自然,一起脉动。空明觉活在当下,清清净净,无恶无善,不去作评判,哪有不顺的呀!

第四层,孔子已经是大智慧者,了悟宇宙人生真理实相,一切事物都能知其所以然,心量又广大,能不耳顺吗?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或说,从字读纵,放任的意思。所欲,不是一般人的私欲,无穷无尽的欲望,而是感恩一切,利益他人,协助他人成长,无条件回馈给天下苍生。矩,曲尺,这是指身口意的法度准则。

到了七十岁,孔子与道完全是合一,是道的代言人,他就像太阳一样,放出耀眼的光芒。此时放任或遵从己心所欲所至,不再检点管束,但又无不合乎规矩、法度准则,是在尘不染尘,此乃真正逍遥自在之境界。因为他所欲所为没有不是从本心本性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哪有不合乎道呢?

他已经与大自然溶为一体,天人合一,无为而无所不为。像宇宙大自然一样,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无我无私,无欲无求地付出,自然不会背道而驰,也不违背自己的良知良能、本心本性。如孔子删述六经,也只是协助人类,开启本自具足的无尽宝藏,不受任何的束缚。这是一位大安心大自在的真人呀!

作者無生,感谢关注与阅读。

您的分享,让世界多一份祥和。

相关文章

  • 从孔夫子的一生看自己 | 论语心解020

    【四】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十有...

  • 《论语》共读笔记

    每周四《论语》共读 《论语》这部书是孔夫子跟他的弟子们讲学的一个语录,里面所说的内容注重在修心、修身、学道,是以立...

  • 孙保兴《北京145中记事【附录】06:颜回改论语》

    颜回是谁?春秋时期人士,孔夫子的学生!《论语》谁著?孔夫子是也!难道颜回还要为他的老师修改论语?这里说笑了,我是指...

  • 今日之论语

    读的是别人书,解得却是自己的累积。从初读《论语新解》,到回归《论语》本身,都让我感悟颇多! 曾子曰:“...

  • 论语365之:其心三月不违仁

    论语:其心三月不违仁 这章在讲情绪管理,无论是孔夫子说的仁或者不仁看当时心情,还是南师说的心情的干扰,或是樊登说的...

  • 顾随-古典文心-论语篇

    顾随-古典文心: 以前我总把论语和古人摇头晃脑死记硬背的画面联系起来。阅读顾随讲的论语篇,发现孔夫子及其门人更聪明...

  • 第一次线下讲《论语》二

    读《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夫子和他的弟子们。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孔夫子。因为历史的原因,孔夫子被今人扣上了“官迷”和“...

  • 论语今解

    孔夫子的《论语》在历史上已经被解滥了,且不说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圣贤,也不说南怀瑾这样的大家,即使现在也是于丹李零层出...

  • 唯义是从心无碍 | 论语心解013

    【十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信近于义。”信,承诺...

  • 教育的目的

    《论语》孔夫子子说:“所谓教育:由于学习而产生了差距,但是人出生之时并没有差距。”孔夫子又说:“性相近,习相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孔夫子的一生看自己 | 论语心解02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nnh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