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作为初学者的我买了2本书《简单的逻辑学》、《思考快与慢》
这2本书很难理解,我看的非常的慢,我试图去明白,记笔记。
自我批判
自我批判和自我贬低,或许是所有思维陷阱中,最常见,也最具破坏力的一种。
为什么呢?因为自我贬低往往导向的是不自信,从而降低表现,进一步导致更强烈的不自信 —— 这会产生一个负面循环。
长此以往,会产生什么结果呢?习得性无助。
你会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不行」「我不合适」「我做得不好」—— 从而,慢慢的,你就真的裹足不前,实现了自我预言。
有意思的是,跟大众认为的不同,自我批判在绝大多数人身上都普遍存在,只不过是程度差别罢了。
举个例子:今年9月发表在 Psychological Science 上的一篇论文指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缺陷,放大自己的不足,低估别人对自己的「喜爱程度」。
这就叫做「the liking gap」。
研究发现:当要求参与者对自己的社交表现作出评价时,他们往往会聚焦那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并告诉自己「要是我能表现得再好一点就好了」,从而严重影响对于社交结果的评判。
然而实际呢?更大规模的调研结果表明:社交的另一方,可能根本不在意这些细节 —— 同样,他们更关注的也是自己。
我们的大脑中,都有一个开关,叫做「自省」。它能保证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能有效地规训自身行为,以适应整个集体的规则,融入圈子。
但很多时候,这个开关有点过于灵敏了 —— 尤其是在我们重视的场合,它会不断地打开,不断地激发我们的自我批判行为。
尤其对于内向者,更是如此。
内向者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更多走的是「乙酰胆碱」通道。
这条通道更长,经过的脑区更多、更复杂,且包括专门负责共情和「避错」的脑区(右前岛叶皮层)。
所以,内向者往往活得更累 —— 因为听到一句话、看到一个情景,他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把它跟记忆里相关的痕迹做对比,审问自己:我做得对不对?我有没有犯错?
当然,这并不表示外向者能避免「自我批判」,只是程度有所减轻罢了。
那么,如何规避「自我批判」的陷阱呢?
有一个方法,是提醒和强调自己的存在价值,从而跟自我批判对冲。
例如:回忆自己表现出色的情景,回忆别人对自己的感谢、赞扬、肯定,回想自己作出的成就和贡献(哪怕很微小)。可以的话,用笔在纸上一条条列出来。
这有助于我们走出「自我批判」的低谷。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
当你恢复情绪之后,最好跟对方进行直截了当的沟通,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忧虑跟焦虑。
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时候,生活都没有你想的那么残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