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YangSiR说事-2024.05.21. 周二,杭州,多云】 声明:本文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
人的一生,能遇上一本好书,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一直以为,自己阅书无数,每年至少200万字的纸质书阅读量,一直保持到现在。但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看得似乎并不是特别多,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类书,大抵理论性太强,枯燥乏味,这是真的。而且因为自己在这个大染缸里被浸淫了一辈子,所以对内中的一点破事,压根也提不起什么兴趣来。
倒也不是没遇上好书。前些年,一本《教学简评》和一本《不跪着教书》就让我手不释卷的挑灯夜读了好些天。尔后觉得不过瘾,又一次次的二读、三读甚至N读,而且每次读后,总有不同的感悟。我觉得,这两本书就是好书。书中所列的教学案例,很多跟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情形,非常相似,甚至于相同。这让我对这几本书一下子产生了认知上的共鸣。而且事实上,书中的案例对我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确实也起到辅导和帮助的作用。尽管有的部分、有的词句,可能比较偏激,但这本书中对某些特定事例采取的“不护短”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我对“好书”的理解,首先得“说实话”。因为只有说实话,才能引起读者心理上的认同感,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因此而让书中的“道理”走进读者的心里。这是我所谓的“好书”。反正,大话空话一大篇,或者大道理一大堆,这样的书,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不给你扣个“误人子弟”的帽子,已经是便宜你了。
前段时间,在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陈桂生教授所撰写的《师道实话》,同样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与《教学简评》一样,这本书同样出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而引起我对它发生深厚兴趣的原因,也跟前面一样,因为它说了很多别人不想说,不愿说或者不敢说的“实话”。
对于“教师”这种职业,社会期望值普遍比较高。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灿烂的职业”,什么“红烛”、“春蚕”等等,一项项的赞美,一顶顶光鲜无比的高帽子戴在了从事教育工作的这些“人”身上,虽然大家的初衷并没有什么坏意,但无形中却给“教师”带来了相对较重的精神压力。也正因为如此,只要是教师,做出了哪怕是小得不能再小的所谓的“错事”的时候,这种错事就会被无限制的放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读读《师道实施》,至少对我来说,还是蛮有收益的。
唐代韩愈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师说》的旨趣如何,精义何在,在他以后师道传与不传,且不说它。至于“师道”一词,据著名教育家萧承慎先生考证,原出于《汉书·匡衡传》。萧承慎先生在其大作《师道征故》中,把“师道”分为“为师之道”、“尊师之道”与“求师之道”,线索非常清晰。如今什么“茶道”、“花道”、“拳道”等,统统都传下来了,倒是“师道”一词真的“不传也久矣”!按《师道实话》的作者,华东师大教授陈桂生先生的话说,《师道实话》并不是关于教师问题的专著,而是“尽可能地把老师们平常在背地里叽叽咕咕的大实话和小道理,涂抹上一点理论色彩,实话说出来罢了”,“说得不对,请君批评;若说对了,也不稀罕得到什么。无非是‘我说了,我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何为“师道”?狭义的理解,是不是应该就是“为师之道”?这主要涉及到教师的教育价值追求。通过认真阅读《师道实话》,我个人认为,“师道”不是“师德”。“师道”关注的是教师的敬业精神与教育价值追求,而“师德”更侧重于教师的行为准则。这两者还是有质的区别的。
让我们来看看,《师道实话》是怎么说实话的。
“人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是对教师的美称;实际上教师常被视为‘教书匠’,那是一种贬称,间或是教师的谦辞。这些都是比喻。前者是对教师在课程中应当扮演的角色的比喻,后者是对多数教师在课程中实际上扮演的角色的比喻。自然,比喻就是比喻,难以确切地表达教师在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教书匠’者也,不单纯是个人行为,重要的是具体分析导致许多教师成为‘教书匠’的教师职业特点和课程要素及其结构。”
说得够清楚了。其实,书中,这样的大实话式的表述,还有很多很多。
说到底,不管是“灵魂工程师”也好,“红烛”、“春蚕”也罢,从职业角度来说,“教师”也就是一谋生的手段而已,与别的其他工作没有太大的区别。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这种职业本身所拥有的“光环”赋予了这种职业一种“神圣”的使命。所以,但凡任何人或任何事,一旦与“神圣”发生了联系,那它也就不是“人”了。职业也一样。也正因为如此,教师是不允许犯错的。
那么,在不犯错的前提下,严格要求学生,这总没什么问题了吧?
也不见得。
突然想到以前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为师沦为孺子牛》,倾诉了当前教师无可奈何的困境和有口难辩的愤慨。其中最触目惊心的,是教师“沦为学生的奴隶”的“师奴”一说。据称“这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此文开头援引了丁老师被迫“下课”的事实。据文章介绍,丁老师是一位严格管教学生的老师,他反复叮嘱学生,堂堂正正做人,好好学习,不允许学生说脏话、仪容不整、上网吧,而正是如此尽职的老师,竟然因不受学生欢迎而黯然下岗。
事情的真相,无从考证,故只能算是特例。但是,就算是特例,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
《师道实话》阐述了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无可奈何的困境和有口难辩的愤懑。但在我看来,不管是牢骚也好,煽情也罢,此书毕竟比那些麻痹教师的甜言蜜语或以高不可攀的标准苛求教师的做法,显得通情达理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