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前其实没想到要给自己一个怎样的听课目标,等到老师问的时候,才答非所问,“听过絮絮老师的分享,很不错,所以又来了…”
这其实是一个无效目标,我并不知道三个钟过去,我最希望带走的是什么。
现在回想起来,关于复盘,其实也看过一些书,做过一些实践,最大问题是不持续。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絮絮老师的工作坊会给我什么启发呢?
回顾老师的整个分享过程,是why—what—how的呈现,从分享自己的复盘经历开始,带着我们进入游戏,再复盘游戏,不断总结。
在两轮游戏环节,絮絮老师让我们先独立复盘。我们很自然地开展。
出现的结果是,从第一轮游戏复盘得到的点,并不能直接迁移到第二轮。
关键是,在复盘里,我们并没有找到真正重要的部分。
赢了一场游戏,或者输了一场游戏,关键的要素是什么?找到最重要的点,也是复盘的关键环节所在。
在这里,絮絮老师告诉我们,关注成功经验的同时,更要关注失败的/不顺心的经验,那些与我们心力相驳的东西,更能让我们看到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更能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很有启发。
在这个环节,絮絮老师也告诉我们,要把经验总结,并提炼成规律,制定行动计划。
在关键环节里找关键原因,提炼规律,助力下次行动。
老师告诉我们,关键还是实打实训练。
末了,絮絮老师的一个提问让我印象深刻,你们觉得刚刚自己的复盘方式容易还是这个(絮絮老师的复盘方式)容易?
我们都选了前者,包括我,而却觉得后者更有效。
“新事物的出现,适应总是需要一个过程。”这也解决了我在复盘中遇到的的问题。
听课之后,昨天我和朋友吃了饭,就复盘了吃饭收获;今天,今天也可以分享一件小事,非要说目标,就写#日精进 好了。
昨天在友人间搭建起链接桥梁,互通资源,互相匹配需求。
一位友人礼貌感谢后,这事就暂且搁置了;没想到今早,收到另一位友人的主动反馈,分享相互沟通后的进度。
也协助过一些伙伴的业务合作和资源对接,很少有收到后续的交流反馈。
这让我想到#有始有终,有始很容易做到,有终却并不如此,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在时时刻刻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