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讲《竹节人》这一课了,仍毫无头绪,今年统一使用的都是新改版的教材,老师都是第一次教,身边,网上也没有多少现成的可参考的资料,究竟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解决本课的三个学习任务,让学生能有新鲜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呢?又该采取怎样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主动研读课本的兴趣呢?
一时之间,茫然无措,思索许久,课堂流程也是一改再改,仍然不满意。三个学习任务,如果学生都采用才朗读的方式来汇报学习成果,一问一答,正襟危坐,课堂该多么枯燥无味呀!
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就要在传统课堂上有所创新,有所改革,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相信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当然也不能完全放手,需要老师适当引导,指导。
“《竹节人》这一课的三个学习任务,你准备选择哪一个学习任务进行研究,你准备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汇报你的学习成果?还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来汇报?”当我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课堂一下子安静了,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自己选择学习任务,自己选择汇报方式,这是以往的课堂从来没有过的。看到此情此景,我采用小组讨论,让大家集思广益,通过讨论,孩子们总结了很多不同汇报的方式,可以朗读,可以讲解,可以表演,可以演示,可以自己制作……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懂得和实践是两回事,虽然昨天已经进行了课前指导,但是仍让我不放心,害怕孩子们的懒惰思想占了先机,预习作业草草应付了事,自己的学生自己心里最清楚,平时不愿意多写一个字,多算一道题,多动一点脑,能动嘴就不动手。
为了知己知彼,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我让孩子们利用早自习的时间,分组练习,为课堂做准备。当孩子按照规定来到练习地点集合时,我看到孩子们有的拿着自己制作的简易版“竹节人”,边操作边讲解;有些孩子拿着几张纸,纸上画着如何制作“竹节人”步骤图,满脸自信的向同伴解说着;为完成第三个学习任务,有几个孩子在排练情景剧,有人旁白,有人表演;有几个同学站成一个圈,在按照要求熟悉故事的情节,手舞之,足蹈之;还有几个学生在相互纠正,指导彼此的朗读。教室内外一圈走下来,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飘飘忽忽的心终于落地了。
课堂上,汇报的孩子格外认真,落落大方,听讲的孩子也很专心,聚精会神,有时会发出一阵惊叹,有时会响起热烈的掌声,有时是此起彼伏的笑声。对于孩子们的汇报,我及时在表现当面给予评价和鼓励,在知识层面进行概括和提升。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得真快呀!
创新让课堂更美好,创新让孩子们更热爱课堂,创新让老师更能体会职业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