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摄影简书历史专题精选
魏唐佛光(4)丨菩萨,飞天

魏唐佛光(4)丨菩萨,飞天

作者: 木子端端 | 来源:发表于2020-08-02 08:15 被阅读0次

菩萨在佛教中是仅次于佛的第二等果位,常伴于佛左右,其职能是协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义传播佛法,普渡众生。

从头部看,菩萨像头戴雕镂精美的宝冠,面部有明显历史时期的痕迹,早期的菩萨像面部有蝌蚪形的小髭,唐宋以后趋向于女性化,眉长而弯,凤目微张,神情静谧慈祥。

从身上装饰可见,唐以后菩萨穿戴更为精美复杂,着项饰璎珞,臂钏,身披天衣,腰束贴体罗裙,显露出健美阿娜的体形。菩萨臂膀圆润,十指纤细修长,两足赤裸,装束富丽堂皇,是古代印度和中国贵族妇女形象的结合。

菩萨像

奉先寺考古发掘菩萨舒坐像。

菩萨舒坐于束腰莲座上,左足踏莲台,右臂残缺,左手抚于左膝上,头顶高髻,发髻上有钩形纹饰,额发细密成绺,垂发披肩,脸颊丰满圆润,目光下视,嘴唇抿紧,唇线起伏中流露威严。帔帛披挂于双肩,项饰华丽,腰部细窄而匀称自然,腰束长裙,轻薄裙裾覆盖于莲台座,衣纹简练而有序。

擂鼓台三洞窟唐代菩萨头像。

头像束高发髻,髻中饰以圆形摩尼珠,前额装编发,面颊方圆,长眉细目,神情安详,唇线明显,反映出唐代以胖为美的风尚。出土的时候发髻处带有色彩鲜亮的波斯青金石颜料,现仅存淡蓝色。

(唐)大势至菩萨。

唐代菩萨头像都是头顶高髻,头饰丰富多彩。如正面饰有净宝瓶宝冠,冠下沿镶嵌了圆形宝珠。

(唐)奉先寺出土菩萨头像。

头像束高髻,正面饰一大宝珠,周镶联珠,下连圆壁。

北魏

(北魏)火烧洞遗址出土菩萨头像。

北魏时期的菩萨像面目清瘦俊秀,头戴别致宝冠,冠两侧有相对的飞天形象。

北魏

的确我们看到的北魏时期菩萨头像性别难辨,与唐朝时期有明显的不同处,脸型较为清瘦,而唐朝的菩萨从脸型到身材都较为圆润。

飞天

护法是由护卫执法的诸神组成,其职责是保护佛教,护持佛法,使佛门的正常次序得以运转,是佛教造像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护法神阵容强大,瑰丽多姿,有威严摄人的四大天王,横眉怒目的金刚力士,以及形形色色的天龙八部,二十诸天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各种飞天形象,她们能奏乐,善飞舞,每当佛陀进行讲经的时候,她们便凌空飞舞,奏乐撒花,奉宝供果,为佛门天界增添了活泼生动而又瑰丽奇谲的祥瑞欢快的气氛。

唐代飞天像面部饱满秀丽,端庄飘逸,腰束长裙,帔帛飘舞,生动传神,为龙门石窟成组伎乐天中之珍品。

相关文章

  • 魏唐佛光(4)丨菩萨,飞天

    菩萨在佛教中是仅次于佛的第二等果位,常伴于佛左右,其职能是协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义传播佛法,普渡众生。 从头部看...

  • 魏唐佛光(2)丨惊鸿

    龙门石窟万佛洞于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建成,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监制。万佛洞因着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

  • 魏唐佛光(3)丨造像题记

    龙门石窟展览精品之一是令人注目的北魏时期佛龛碑刻书法。 魏碑是南北朝时期刻石的通称。造像题记是其中一种,以北魏时期...

  • 魏唐佛光(诗歌)

    它们来自北魏 它们来自盛唐 祥和的目光 好像把什么都看破了 嘴角流出的微笑 似乎一切都可以放下 菩萨的坐姿多么优雅...

  • 魏唐佛光丨龙门石窟(1)

    在千年帝都洛阳南郊,伊河穿流于龙门山和香山天然门阙,两岸风光旖丽,河水温柔可亲,哺育着河两岸的万物万灵。奉先寺与香...

  • 魏唐佛光丨龙门石窟(终结篇)

    到唐代,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达到了最高峰,不论是造型还是衣着,都依据当时尚审美习惯进行了改造。风格多样,雕工...

  • 田园之心

    天高云淡 辽阔草原 菩萨美女 佛光河山

  • 唐魏汉 4

    一日天气极好,万里无云,天蓝日碧。在一个小镇上,一位少年正在电视前,津津有味的看着《三国演义》那正演到曹操刺杀...

  • 唐魏汉 4

    一日天气极好,万里无云,天蓝日碧。在一个小镇上,一位少年正在电视前,津津有味的看着《三国演义》那正演到曹操刺杀...

  • 护珠吟

    旧吴飞天马, 西山宝塔斜。 清露养古木, 佛光荡深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魏唐佛光(4)丨菩萨,飞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ws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