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门石窟万佛洞于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建成,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监制。万佛洞因着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
如果说奉先寺佛龛是代表世俗风格的典范,那么万佛洞则沿袭和发展了传统佛龛的旧风。

在万佛洞洞口南侧有一尊菩萨像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典范。
菩萨通高85厘米,身体呈s型曲线。头部向右略微倾斜,站姿随意,身形丰满,体态婀娜。右手举柳枝轻依肩头,左手臂略微弯曲,手指提净瓶仿若娇不胜力,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尽管头部损坏,那情态,那体态,那优雅,让人不难想象其面部一定是异常明艳动人。在这里,不禁想到曹植在《洛神赋》中描写洛神的句子: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肩若削成,腰若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焉知雕塑家不是按照曹植的描述才精雕细琢出这一尊观音的呢?
这样的人性也许是最早体现的,从神的身上去展示和追求人情世态的艺术风尚,我们要差不多一千年后才在西方艺术家拉菲尔的《西斯延圣母》中可以见到。
梅兰芳先生早年参观龙门时被这一绝美形象所吸引,此后成功的运用到他的表演艺术中。

三维数字化虚拟复原项目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将历史文献、三维数字化技术、雕塑颜色检测及石质分析技术相结合,对其进行了虚拟复原。
这般千娇百媚,秀丽端庄的完美形象,惊艳了时空。

万佛洞内有一万五千尊四厘米的小佛,小佛内着僧衹支,外披双领下垂式大衣,结跏跌坐,整体神态庄严静穆,气势庄严中充满活泼生机,将整个万佛洞装点成众生虔诚聆听佛法的宏大场面。


上面残片每排佛龛均结跏跌坐,高肉髻,双目微闭,着袒右式袈裟,双手施禅定印。

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其面部饱满秀丽,端庄飘逸,腰束长裙,披帛飘舞,生动传神。洞内还有伎乐人手持箜篌、法锣、羯鼓,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出一种西天极乐世界歌舞升平,热烈欢快,万人成佛的场景。

图片拍摄于广东省博物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