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平时教古诗中的生字是怎么教的?我突然发现自己不知何时有了一套固定的流程步骤:一看结构,二看主笔,三仿写,四对照。再细想应该是最近两年上了几次公开课被打磨出来的模板。
但是,干老师讲解生字好像没有死板地套程序,而是根据不同的字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讲解。
比如,今天看的课例《望天门山》,其中讲解生字“帆”时很是巧妙。
一、字形认识
因为学生没见过帆,就用图片和一只正在水面航行的帆船帮学生直观认识。让学生观察帆是用什么做的,我感觉这个问题很巧妙而且在讲解时,联系有些女同学头上戴的头巾告诉大家“帆”是用布做的,把头巾挂起来就很像船上的帆,右边的“凡”就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又让学生明白了这是个形声字。
二、字义理解
除了诗中的“孤帆一片日边来”,又补充了常用成语“一帆风顺”,接着又理解了“千帆”“千帆竞发”。借助熟词理解生字真不失一种好办法。
接着又出示了两张图让学生判断哪一个是孤帆?明白了帆就是船上面的那个东西,并结合身边例子讲解词语的引申义。比如一个小孩戴着红领巾,我们会说戴红领巾走来了,明白了红领巾代表戴着红领巾的人,而船上面的帆也代表船。
虽然干老师没有给学生说名词“代指”,但是学生已经明白了。
通过两张图片的对比明白了孤帆是一只船的意思,而且不管你这个船上挂了多少个帆都是一只船。
一个生字被讲出这么多东西,又感觉一点不啰嗦,每一个都很重要。让我感觉到生字教学不仅仅是会读会写就行了,而是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让思维拓宽、加深,获得思维品质和能力的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