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模糊与清晰

模糊与清晰

作者: 蒲公英xy | 来源:发表于2018-09-14 18:20 被阅读161次

今日读《论语》,发现孔子击磬一段有点意思,原文如下: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大概意思是孔子击磬,被一个挑着箩筐的人听出其中孤独的意味,便告诫孔子,人生就像渡河,水深一点就踩着石头过去,水浅一点就提着裙角过去。孔子听出了他坚决的想法,也无法劝说他。当然孔子是佩服这样顺势而为的隐士的,“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但是孔子自己却不能做这样的人,子路反对他出仕,他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不想做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葫芦,孔子毅然走上辅叛臣佛肸的道路。

连自己朝夕相处的学生都难以理解,孔老夫子确实孤独。但我觉得有意思之处并不在于此处这深远的磬声传递出的情绪。而是这荷蒉之人,他是谁?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从这个片段并不能判断出来。

但是他所说:“深则厉,浅则揭”,,这句话却和屈原《渔父》里,那个劝告屈原的的渔父所说极为相似:“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之水清澈,就洗涤自己的帽子,沧浪之水污浊,就可以用来洗脚。200多年后,这个荷蒉之人换成了披着蓑衣的渔父,在一颗高贵灵魂遭遇痛楚时,突然现身,说出一番可以顺势而为的话语。当然,与孔子无法说服荷蒉之人不同,屈原还尝试着去说服渔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即使这样,渔父也是莞尔一笑鼓枻而去。如若孔子好为人师再去劝说一番,我想多半是这样的结局。所以,孔子该流徙还是流徙,屈原该投江还是投江。

看到这两个故事如此相似,我在想为何要引入这样的人物,是为了嘲讽伟人的不会顺势而为的愚蠢?还是为了凸显伟人形象的高大,毕竟本可以选择另一种道路,但却义无反顾?

我揣测的这些理由不知对错,但是,有一点我读出来了,荷蒉之人与渔父都并没有因此而受到贬损,我们虽不曾看清他们的面目,但是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引来注目,引发思考

或许,人在绝境之中,找不到信仰的时候,只能在对话中寻找智慧,在被倾听中也倾听自己。可能最好的状态就是上面的这种,说完相忘于江湖。

信仰是稳固的,时时指导着生活,有条不紊。智慧是火花,随处迸发,尤其在混乱的时候。汉代贾谊为了纾解自己内心对死亡的恐惧,也在《鵩鸟赋》中幻化出一只大鸟用老庄的思想来与自己对话,被贬长沙,寻找着生的智慧。被召回去虽是不问苍生问鬼神,但可能贾谊早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如何问如何答了吧。

无独有偶,苏轼的《前赤壁赋》亦是如此,不过这次这个客人,可是被东坡先生说动了,他因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而如泣如诉的洞箫声,在与苏子交谈之后,竟喜而笑了。

孔子与荷蒉之人,屈原与渔父,贾谊和大鸟,苏子与客,突然发现在他们对话的那一刻是重叠的,对话客体(我姑且把历史有名有姓的伟人们看作是主体)总是面目模糊,甚至是只大鸟,为何要这样处理,或许主客体本来就是人们内心矛盾双方的外显?做一个平凡的荷蒉之人或渔父也不错,不过孔子和屈原都没有选择。恐惧死亡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贾谊就是要勇敢面对,担忧人生短暂又有什么问题,苏轼就是要在大自然中自适。

所以你耳边怎么不会出现质疑的声音呢,何况这声音还来源于你自己。不过重要的是我们能在这样的倾听与被倾听,无论谁说服了谁,都对那个模糊的面貌说再见,做一个清晰可见的自己。

相关文章

  • 模糊与清晰

    今日读《论语》,发现孔子击磬一段有点意思,原文如下: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 清晰与模糊

    世间之事, 无非如此, 清晰或者模糊, 犹如照片, 重点在人,还是在景, 镜头下的世界, 也别有一番滋味, 模糊掩...

  • 清晰与模糊

    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的印象最深的话,是“书,越读越薄;书,越读越厚”。 书越读越薄,是要记住书的内容,把纸面上的文...

  • 清晰与模糊

    很多问题看似啊很简单,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思路,或者再我们脑海里有着模糊印象,但真真轨道某些细节的时候...

  • 模糊与清晰

    奉贤兜了一圈儿,快到海边的时候,公路两边,空气里忽然有了一丝海滨城市的味道,让你确切的知道你是生活在大海边边的。 ...

  • 模糊清晰

    我眼睛近视 ,很久了,300度,不高,但是离了眼镜就没有安全感,我自以为永远离不开这副眼镜儿,下雨天最是讨厌,就算...

  • 清晰模糊

    一直以来 对于喜欢的总是清晰的 可却也不曾认真对待过 甚至于无数次出现过 自我放弃的想法 不想要后退 可偏偏很多时...

  • 模糊的与清晰的

    人作为万物之灵生活在天地之间,本来呼吸清新空气,享受美味自然的饮食,沐浴阳光的温暖,忍受风雨雷电的冷怖…...

  • 模糊与清晰的界限

    我喜欢仰望蓝天,但眼镜会阻隔视线。 直接用双眼欣赏蓝天,不由深感天高海阔,一片开明之感。 大多数人都生来具有明亮的...

  • 2018-03-09@模糊的清晰与清晰的模糊

    工作中,常常碰到同一个需求来回反复的测试,出了一轮一轮的报告 这里有什么原因呢? 1. 用户反馈这里性能有问题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模糊与清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qa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