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或曰:马前一辰为攀鞍,马後一辰为鞭策。攀鞍有位,与天元带合者,人得之贵也。须要加临吉将,岁运资身,更於旺相之宫,始可言福。驿马微劣,财命休囚,则涂炭辛勤,终无成立。此以四柱临之,定主飘蓬。)
占除望拜,甲午以四八为期;口舌文书,己亥慎三十有二。
善恶相伴,摇动迁移;夹煞持丘,亲姻哭送。
(此论行年大小运,由之於数,数有奇偶之变,吉凶自此以生也。甲午生人,三十二,小运丁酉,金家旺乡,乙丑太岁,本音正库,又逢驿马入宅,天乙加临,故占除望拜之喜。
己亥生人,三十二,小运丁酉在吊客,太岁庚午在死乡,仍为六厄之宫,三元受克,故有口舌文书之患。又岁运交宫,当须意会;吉凶相伴,祸福交攻,未有不因迁变而兴,故云善恶相伴。摇动迁移,则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
辰戌丑未,谓之四煞,亦云三丘之地,各以五行、五墓。
假令己巳木命,得乙未日生,此是本家三丘,又加以羊刃,故曰夹煞持丘,危疑者甚。
自行来出入,止夹煞持丘。此一节文,亦备阴阳地理、三元九宫之例。用流年太岁,决其灾福,并尽三命之理兹不尽述。)
兼须详其操执,观其秉持。厚薄论其骨状,成器藉於心源。
木气盛而仁昌,庚辛亏而义寡。
(此言虽用五行定命,见其贵贱灾福,虑有特杰非常之人,似冰鼠火龟,难穷罕测之资,则三元五行,不足以尽之也。兼须详其操执秉持,骨状心源,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心术制行,两得之矣;相貌德行,互见之矣。人焉瘦哉?人焉瘦哉!此珞琭子观人之法,而有合於吾儒之论也。麻衣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心随相灭,亦是此义。甲乙木主仁,丙丁火主礼,戊己土主信,庚辛金主义,壬癸水主智。木盛则仁昌,金亏则义寡,余皆象事知器,占事知来,此以五行配五常,定人之器量也。)
恶曜加而有喜,拟其大器;福星临而祸发,以表凶人。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故曰,忠孝仁义,德之顺也。
虽临诸煞,反为权星;富贵而骄,自贻厥咎。故曰,悖傲无礼,德之逆也。善不失善报,为恶自招殃。此珞琭子深戒之也。拟、表二字最有味。恶曜宜加祸,而反有喜,非大器之君子不能也。盖器识远大之人,忠孝仁义,慎礼守法,祸焉能干?故曰拟。其福星临宜喜而反有祸,乃小人恃命而妄作也。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悖逆无礼,祸焉能逃?故曰以表。《语》曰:凶人凶其吉,吉人吉其凶。此之谓也。此承上文操执秉持、骨状心源而言,君子、小人见矣。)
处定求动,克未尽而难迁;居安问危,可凶中而卜吉。
(此珞琭子教人求名谋动,趋吉避凶之道也。天命在德,亦当论克我、克彼。我克彼则为权,被克此则为鬼。是克是财,不克不食。所谓处定求动,克未尽而难迁,行年岁运五行,来克本命为官,不能迁动,宜宁静以待之。又如士人问功名,不冲不克,则难以发越。
居安问危,可凶中而卜吉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词,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且吉凶祸福之兴也,非圣人,孰能察於未萌之前哉?若能趋吉避凶,居安虑危,亦庶乎其无咎矣。)
贵而忘贱,灾自奢生;迷而不返,祸从惑起。
(君子见天命,而不敢求福於天;小人慢天命,而不知正福於己。贵而忘贱,迷而不返,不能居安问危,而转处定求动,是以灾自奢生,祸从惑起,至於亡身败家而不悔,不亦深可哀哉?奢是穷极纷华,惑是耽荒酒色。)
殊常易旧,变处为萌;福善祸淫,吉凶异兆。
(动静为利害之枢机,智虑乃祸福之门户。术不可不慎,机不可不察。小人不知天命,不守常道,轻生易物,则祸淫由此而始也。君子得时而动,失时而守,体天行道,畏於轻动,则福善由此而生也。《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又曰:吉凶者,得失之象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又曰:知进退存亡之道者,其唯圣人乎?此珞琭子篇终之大戒也。)
至於公明、季主、尚无识变之文;景纯、仲舒,不载比形之妙。
(管公明,司马季主,郭景纯,董仲舒,此四贤者,探天人之奥,原性命之理,穷阴阳象数,知未来吉凶,尚无识变之文,不载比形之妙,言造化深隐,不易度量。珞琭子不言姓氏,不知何时人。观其赋,自云出自兰野,又称及於郭景纯,疑六朝时人,梁昭明其近之。昭明所居,乃兰陵之野也。或以为周灵王太子子晋,则诬。)
详其往圣,鉴以前贤,或指事以陈谋,或约文而切理,多或少剩,二义难精。今者参详得失,补缀遗踪,规为心鉴,永挂清台,引列终绢,千希得一。
(凡论五行,离道者非也,离世事者非也,离人物者亦非也。或约文而切理,或指事以陈谋,於中神煞交参,吉凶互体,是知五行通道,志物难穷,流布其间,岂云小补?珞琭终於此谈,言是赋之作,详往圣之遗文,鉴前贤之得失,文博而言约,道妙而义深,显仁藏用,乃五行三命之指南也。後学者继此而发明之,使聩者聪,瞽者明,历百世而无穷,统一性之常在。观其始末,通神合变,纵横之论,皆不溺於他术;戒谕之言,多有合於至道。若珞琭者,岂非圆机之士,高尚之流也哉?)
全文主旨
本段作为全文的总结与升华,将命理分析从纯粹的技术层面提升到了哲学与心性的高度。它强调:技术(数)是基础,但人的心性、德行(德)才是最终决定命运走向的根本力量。 真正的命理大师,是能够透过五行格局,洞察个人操守秉性,并以此进行劝诫和指引的智者。
分段白话注解与解析
第一段:论神煞与个人根基的配合
原文:(或曰:马前一辰为攀鞍,马後一辰为鞭策...定主飘蓬。)
注解:(此括号内为原注,补充前文)有人说,驿马星的前一辰叫“攀鞍”,後一辰叫“鞭策”。如果命中有“攀鞍”这个位置,并且与日主天干相合,是人获得富贵的标志。但必须要加上流年岁运的吉神(吉将)来辅助自身,并且处于旺相的状态,才能说是真有福气。如果驿马星本身微弱劣质,自身的财、命又处于休囚状态,那么即使奔波劳碌如同处于涂炭之中,最终也难以有所成就。这是从四柱结构来推断,注定一生漂泊不定。
解析:此注疏以“驿马”及相关神煞为例,再次强调了“吉神需要生旺有力” 和 “原局根基至关重要” 的核心原则。神煞只是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第二段:论行年小运与数字的奇偶变理
原文:占除望拜,甲午以四八为期;口舌文书,己亥慎三十有二。...并尽三命之理兹不尽述。)
注解:晋升授官(占除望拜)的喜事,对于甲午年生人,可能在32岁(4x8=32)这个年纪应验;而口舌官司、文书纠纷的祸事,对于己亥年生人,则要谨慎32岁这个关口。…吉凶善恶相伴相生,人生的变动迁移会引发吉凶悔吝( outcomes )。“夹煞持丘”(指辰戌丑未四墓库又逢凶煞)的格局,主有亲人姻眷的丧事(哭送)。
解析:此段引入了用数字(此处为32)推断具体应期的特殊方法,并再次强调“动则生变”的道理。同时指出“夹煞持丘”等凶格可能带来的严重象义。注疏最后说明,这些方法融合了阴阳地理、三元九宫等多重理论体系,其原理深奥,难以尽述。
第三段:论心性与德行是根本(全文核心)
原文:兼须详其操执,观其秉持。厚薄论其骨状,成器藉於心源。木气盛而仁昌,庚辛亏而义寡。
注解:(论命)还必须详细观察一个人的操守和行为,看他的秉持和心性。通过相貌的厚薄来论其骨格形貌,但一个人能否成器,最终取决于他的心源(心地、智慧)。木气旺盛的人仁德昌盛,庚辛金亏损的人则缺乏义气。
解析:这是全文的点睛之论。它将命理分析从“五行术数”的层面,提升到了“相人识人”的哲学高度。指出外在的命理格局(木气、庚辛)虽能反映内在品质(仁、义),但最终决定一个人高度的,是其心性与德行(操执、秉持、心源)。这与儒家“德者本也”的思想完全一致。
原文:恶曜加而有喜,拟其大器;福星临而祸发,以表凶人。
注解:遭遇恶煞加临反而有喜事,这可以推测其人是大器之才(因德行高尚而能化煞为权);遇到福星降临反而引发灾祸,这足以表明其人是凶顽之辈(因德行有亏,无福消受)。
解析:此句充满了辩证智慧,是“命理服务于德行”观的极致体现。它打破了“凶星必凶,吉星必吉”的教条主义,指出人才是命运的主体。君子的德行可以转化厄运,小人的恶行会糟蹋好运。
第四段:论处世之道与避祸哲学
原文:处定求动,克未尽而难迁;居安问危,可凶中而卜吉。
注解:在稳定中寻求变动,如果官煞(克我之力)的势力尚未消散,就难以迁动成功(宜静待时机)。在安定时要常思危难,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在凶险的环境中卜得吉兆(因有备无患)。
解析:此段讲授具体的处世智慧。前半句是“待时”,教导人要审时度势,不可轻举妄动;后半句是“虑危”,教导人要有忧患意识,这是趋吉避凶的根本心法。
原文:贵而忘贱,灾自奢生;迷而不返,祸从惑起。
注解:富贵了就忘却贫贱时的本心,灾祸就会从奢侈中滋生;执迷于错误而不知悔改,祸患就会从昏惑中兴起。
解析:这是对“福星临而祸发”的进一步阐释,指出小人招祸的具体原因:忘本和执迷。从命理哲学回归到修身劝诫。
第五段:总结规律与警示
原文:殊常易旧,变处为萌;福善祸淫,吉凶异兆。
注解:改变常规、轻易抛弃旧道,变动之处就是吉凶萌发的地方。上天降福给善行,降祸给淫邪(过度、邪恶),吉凶会有不同的征兆。
解析:总结天道规律——“变”生吉凶,“善”得福,“淫”招祸。再次强调命运并非静态,而是由人的行为在动态中塑造的。
第六段:谦逊的结语——致敬先贤
原文:至於公明、季主、尚无识变之文;景纯、仲舒,不载比形之妙。...千希得一。
注解:至于像管辂(公明)、司马季主这样的先知,尚且没有留下完全识透天地变化的文章;像郭璞(景纯)、董仲舒这样的大家,其著作中也未能记载比拟所有命理形妙的法则。…(我)详细参考往圣先贤的遗文,只希望能从中得到一点真正的精髓(千希得一)。
解析:作者在此表现出极大的谦逊,指出即使是最伟大的先贤,也未能穷尽命运的奥秘。自己的文章只是参考前人得失所作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为后学者提供一点参考。这种态度体现了古代学者“述而不作”的严谨精神。
全文总结与评价
这篇《珞琭子赋》及其注疏,是中国传统命理文化中一篇极为重要的理论文献。它不仅系统阐述了命理分析的技术框架(五行、干支、神煞、运势),更重要的是,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
通变精神:反对僵化教条,强调灵活辩证地分析五行生克。
系统思维:强调整体性,将原局、大运、流年、小运、方位等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研究。
道德核心:最终将命运的决定权从“天”拉回到“人”,明确指出德行是转化命运、趋福避祸的根本力量。这使得它超越了单纯的“算命术”,成为一种富含儒家修身思想的人生决策参考学。
谦逊求知:承认认知的局限性,对天地奥秘保持敬畏。
因此,此文的价值远不止于其术数内容,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德行兼备的哲学世界观。它是技术、哲学与劝诫的三位一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