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企业的管理是一门艺术,则很难标准化,规范化,很难做大做强。
管理肯定不能一成不变,应与时俱进,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规律可循,许多企业家就在不断基于实践,基于问题,不断砥砺前行,探索背后的规律,不断沉淀、积累,推倒重塑,让成功变得可视、可成。
企管蓝图系列会议的推进,让企业运营之道日渐清晰,符合企业实际的管理之道呼之欲出,我们也为之振奋。
能与公司保持共进,以学习者的姿态参与其中,确为人生之所幸。
或许有人会质疑,尤其是对于我们已经工作多年的人来说,学习有什么用?写作有什么用?总结有什么用?
我们不应做某件事情,就一定要有用与否去衡量,如果把学习、写作、总结当成一种习惯,一种乐趣,当成生活、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本身就足矣。
时间拉回到5年前的2017年,我们启动了IT战,意识到IT的重用性,并重构了SAP、CRM、PLM、SRM等核心业务系统,其中把项目管理进行系统性的规范。
那一年,我们明白了项目筹备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系统运维是确保系统用起来的关键。
而当时,自身的视角更多的是关注项目管理方法论(项目成功的推动因素),关注系统功能对业务的支撑(最佳业务实践的应用)。
3年前启动了效率战,后来总结成提效41路径,效率背后除了推动机器换人的自动水平的提升外,也不断推动简易自动化的水平,但计划管理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年前的2020年,疫情肆虐。
为夯实管理基础,启动了流程战。个人理解,这是公司管理史上最为关键的一场战役,也为持续推进管理提升找到了最重要的抓手。
为顺利推进流程战,公司设计推进了流程落地的流程管理工具,流程的管理要素如前置源头、标准流程和特殊流程之分,规范标准、流程指标、管理报表、岗位ID等逐步纳入管理体系。
同时也提炼出前置、串改并,删减等流程改造的核心动作等。并强调流程及流程的管理要素要适时植入IT,将之固化、沉淀。
自身的视角也从原来关注IT,关注项目方法论,提升到关注流程,关注业务;系统性的培养业务思维,并全程参与到诸多的交付流程改造之中。
20年中,又启动了指标战。
背后就是一套如何进行绩效改进的方法论,这其中最重要的突破,就是将指标与流程进行了关联,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流程是为绩效服务的,绝不应为了流程而流程。
通过17年~20年共四年的奋斗,管理中最重要的4个要素全部浮出水面:IT、项目、流程、指标,而且通过实践,也理清了这4者之间的关系。
流程为指标服务,流程的优化离不开IT的支持,但流程决定IT,而不是IT决定流程。IT要做好,流程要前行;而项目是打赢指标战,流程战、IT战的支撑,项目是打通价值链,固化最佳业务实践的途径;
换句话说,指标差、流程差,IT差要通过项目法推动;作为职场人士,有无水平,实战项目是分水岭。
作为自身的认知,从原来关注IT,项目,进阶到关注流程,关注指标;也肤浅的认为,从IT思维逐步转变到业务思维,直到现在的经营思维。
20年底启动的企业管理蓝图,从整体全局的视角来看待管理、规范等;这离不开17年~20年之间的经历过往、沉淀,以及全员的认识提升;
今天的局面,是由过往的经历决定的;同样,今天的自己,也是过往的经历所决定的。
企管蓝图的推动,真正将企业的管理拉通成一条主线,并持之以恒地推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打造一套最佳管理模式。
人为物资而存在,则成为物质的奴隶;如果为提升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自己的价值,塑造自己的标签,这样的征程应是幸福的历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