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张朝阳,曾在一次采访中,被主持人问道:
“对于稳定情绪有什么看法?”
他表示:
“把情绪当假的就好,不要去在意,你越在意,情绪演变得越厉害。”
的确如此,情绪的消长,本质上是一场注意力的争夺战。
当一个人持续为虚构情节注入注意力,用99%的精力应对1%可能发生的危机时,就是一个画地为牢的过程。
某网友在知乎上坦言:曾被情绪严重困扰过。
她本是一名普通的市场专员,却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将某组数据的小数点标错了,本只是一场小小的失误,领导也仅仅提醒了一句“下次注意”。
但她却在随后一周,脑海中反复重播同事交头接耳的画面,认定他们在嘲笑自己,还认为上司之所以只对自己简单叮嘱,是对自己失望了。
直到某天,她发现办公桌上枯萎的绿萝,这盆植物是因为她这周过度浇水而烂根。
那一刻,她才顿悟:对失误的反复审视,就像给植物过量浇水,只会加速它的死亡。
神经科学曾做过这样一项研究表明:人对虚构威胁的情绪反应强度,比真实事件高出17%-23%。
这是由于大脑前额叶皮层在加工假设性场景时,会调用更多记忆与想象资源,形成“认知过载”。
这种“认知过载”会使大脑无法区分真实威胁与虚构危机。
因此当我们总在纠结“万一……怎么办”时,大脑会误以为在解决问题,刺激它不断释放压力激素,让人陷入“战或逃”的应激模式,反而失去冷静判断力。
有句话说:“痛苦是客观存在,但持续的痛苦往往是主观选择。”
情绪本身并不是不可控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愿意放下对它的执着。
当你意识到情绪只是暂时的,不再过度在意它时,它就会逐渐失去力量。
简而言之,给情绪最好的回应,就是减少在意,让大脑将能量转而做更有意义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