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产品内核上过度承诺;特别对于教育行业,自己经历的在线教育的增长,因为过度承诺,导致履约困难,成本顶不住,最后公司倒闭的案例,都是非常让人警醒的。
对于产品特性做加法的时候,有三个探索角度:
1.分析自己: 先把过往的爆款SKU拉出来,看用户在意的点
2.调研竞对: 看平台销量最好的TOP20品牌的详情页和用户评论
3.专家访谈: 找代运营、自己品牌分销商,了解目前受到了哪些品牌的冲击及原因
探索产品特性的过程,其实也可以同步做验证:
1.专家访谈:直接询问代运营/供应商/研发PM
2.用户调研: 购买用户评价反馈,进行表述分类(决策的关键、额外的惊喜)
3.测试实验: 实际物料投放转化数据对比
努力做好产品内核决定性要素的分析,特别是要做关于产品卖不出去的问题分析,做好归因;之前对于产品卖不好的因果关系分析是不够的,一方面对于用户需求洞察不够,再者关于产品内核的本质分析,缺少方法。
很多领域的产品内核,品牌和信任很重要;
一开始加入过多的内核要素,会显著影响单元模型的利润率,甚至影响跑通单元模型的过程。
所谓产品内核过关/优秀,其实就是能支撑一个过关/不错的转化率。也就是说,价值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撑得住关键转化率。
庄辰超说过一句话: 消费者只关心企业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差异;比如关于虚拟资料项目,核心在于资料稀缺性和低价。
划分有两类产品特性,用户决策机制
1.显性:功能、价格、服务等等 #能用眼看
2.隐性:隐私、安全、调性等等 #得用心想
任何一个产品,都找3-5条内核,最多不超过7条;方便记忆和协作
成本敏感原则:
a.如果成本差不多,可以多打磨打磨,抠细节,做到最好
b.如果成本很高,要特别特别特别谨慎,默认不做。
你总有20%的事情,差不多能实现绝大部分价值,而你的任务,就是一步步把这20%的部分挑出来
关于用户留存的思考,决定产品功能、内容、要素;也就是回到最本质的定量和定性的思考。
通常前期,主要以【决定性】和【优化性】的定性评估为主,重点是做选择。随着业务不断推进,随着更多数据和认知,后面更多思考【完备性】,而且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定量。
策略1 聊:内部深度讨论,严肃取舍;内部业务岗位接触用户和需求最多的,最深入的就是销冠;自己之前也做过销冠,所以一直以来对于产品特性,也就是核心卖点,有自己的思考,对于决定性和优化性,都是在销售过程中,得到用户反馈的结果。
策略2 问:访谈外部专家、资深用户;帮我们修正很多盲区和想当然,使我们对于产品内核的理解更加客观和真实。
策略3 查:做竞争调查、搜集情报;决定信息量充足;
策略4 测:做实验测试、精益验证;早期风险高,用精益手段;
策略5 盘:直接发布执行,事后复盘;这是最后一招,也是最关键的高质量复盘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