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 卢森堡 著
一本能帮助很多人安静下来的书
并不是只有拳打脚踢的才叫暴力,精神伤害虽然表面并不明显,但是对心灵的伤害持续的时间更长,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忘记别人对自己的言语伤害。
非暴力沟通旨在让人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逃避和忍耐,用爱的力量去化解冲突与恐惧,语言是最好的沟通桥梁,但是运用不当也是最伤人的武器。
在听到令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话语时,我们的第一本能是反击和否认,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矛盾上升,但是有没有想过用另外一种方式去对待这样的语言伤害呢。
作者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如果在今后与人说话之前能够想到这几点,就能令我们与他人的交谈更加和谐和快速达到目的,而不是一直将情绪纠结在和他人相处的不愉快之中。
非暴力沟通重点不是在说,而是在听和理解,有了这些作为基础,才能让出口的话更容易让人接受,因为言语中带有的是爱和尊重,而不是命令和指责。
沟通的目的就是传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想要别人做些什么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希望用平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但是有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回事,语气就变成了指责或者是愤怒。
人们似乎很难做到客观,大多数说出口的话都带有感情色彩,每一句话说出来都是带有价值观的,别人按照我们说的去做就会心满意足,一旦他们违背了我们的想法就会觉得不开心。
其实想要满足自己的想法还能让别人舒服的接受,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一定要用强迫或者是暴力的手段才能够达到目的。

世界上没有不得不做的事情,很多时候要多听自己内心,所谓的不得不其实就是强迫自己的一种借口,当我们强迫自己多了就想要通过强迫别人来发泄内心的压力。
因为我们自己是“被迫”循规蹈矩的,所以就像要让周围的人全部都“遵守规矩”,而这个所谓的规矩就是我们内心对强迫的一种反抗投射。
我这样做,所以他也“应该”这样做,这就造成了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的评判心理,这个是对的,那个是不好的,喜欢这个,不应该做那个等等。
“异化”是我们沟通的主题,因为不同所以需要通过行为来进行统一,喜欢从评判是非中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这样原本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包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指责和批判。
想要淡化内心的“绝对”就先要学会如何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用平静的态度去观察而不是马上下结论,因为事实和我们看到之后得出的结论并不是一致的,一个人,有人说他是与世无争,有人说他懒。这就是个人主观意见造成的结论不同。
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事情的一面而不是全部,事实上我们的推测占了很大部分的比例,导致我们说出来的评价其实都是言过其实的,因为经过了自己思维的包装。

所以描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少用总结性的词语,比如“总是”“经常”“很少”“最”“就是”“觉得”,而是描述事实的语句,让事实来说话,而不是自己的结论作为总结陈词。
在与人沟通的时候要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直接陈述观点和想法,感受是源于自身的对外界的渴求和期待,观点和想法就只是结论。
当听到别人指责的话语时,我们通常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接受了,然后用别人的话来指责自己,一种是不接受,用行动和语言来进行反驳。
但是这两种都不是好的面对他人指责的态度,我们应该用心去体会那个人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感受,从而推论出他是因为什么说出了这个指责,从而了解到他的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想法。
批评就是变相的期待,越是指责就越是自己内心不满的表现,不满来源于自己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
自己想要说出指责的话语之前,也可以先考虑一下,自己为什么要说出这些话,是因为自己内心有了需求,说出需求而不是直接将批评说出口,能够得到对方更好的反馈。
沟通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需要,我们的感受最初也是为了需求而存在的,直截了当的说出需求,不要拐弯抹角。
当向对方提出我们的具体需求之后,就相当于说出了沟通的核心“具体请求”,越具体越能让对方领会我们的意图,而不是通过推测和猜想来做出反应。因为很抽象的语言不利于对方了解甚至连自己都无法理解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这样就会阻碍交流的顺畅,很多焦虑和恐惧都是由于自己没有明确说清楚想要对方具体做什么,从而自己生闷气,不明确目的一场谈话就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甚至会加大彼此的误解。
其实根本就没有随便聊聊这回事,因为话一出口就是希望能够得到回应的,而回应的力度则在于自己表达的是不是够清楚,而不是对方是不是够了解你。
我们的表达能力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比人对自己的理解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深入,表达和理解其实是在两个层面上的,我们以为自己说出来的话足够“浅显易懂”其实对方未必能够“全盘了解”。
不要将说出口的请求变成命令,在说话的时候我们往往将请求变成了命令,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一个能让对方更加愿意接收,一个让对方想要反抗。勉强别人的请求其实都是命令。
企图让别人做出改变来迎合自己的想法,而不顾他人的感受,往往都是命令。
请求是在对方自发愿意去做一件事,而不是被迫去做。
在人人平等的社会中,没有人喜欢被命令做事情,发号施令的人一旦没有被马上满足,就会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从而将命令上升成为指责。这样只能导致沟通越来越不顺畅,双方隔阂加深。
多用请求的句式,少用“你必须”“你应该”这些词。多考虑对方的想法,他们是不是愿意这样做,而不是总想着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全身心倾听
倾听不是不发表意见,安静的听,而是用心听,包括别人的指责和批评,因为在这些看似刻薄的言语之下,隐藏的是对方的诉求,从中体会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然后说出我们对他需求的理解,而不是马上跳起来反击。
说出需求而不是直接问对方“你希望我怎么做”。这样很容易让对方觉得你在应付他,其实沟通真正的目的是想要互相理解,当一个人觉得对方完全明白了自己意图的时候,他们的怒气就会消散。
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沟通中是很重要的,提出要求和说出感受能够清楚的让对方知道你的意图从而减少误会,对于喜欢“含蓄”的中国人来说,能做到这点其实很难。
生活不是电视剧,如果总是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甚至掩饰自己,到头来得到的只能是越来越糟糕的人际关系。
理解在非暴力沟通中运用的也很多,不要一开始就对别人的指责着急跳起来反击,而是要学会思考他说出这样的话其中隐藏的含义是什么,找出那句话中背后的意图,或许对方自己都没有发现指责背后的真实想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来帮助他们了解。
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能够减少双方的矛盾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沟通最原始的目的:互相理解。
说话不是为了吵架也不是为了想让双方都不愉快,而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沟通是为了表达,是为了实现目标。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为完美而奋斗,但是人无完人,没有人是毫无缺陷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表现的不好而将指责的矛头对准自己,憎恨和羞愧不应该是前行的力量,自信和爱才应该是主导,没有什么是应该的,“应该身材好”“应该事业成功”“应该有幸福的婚姻”“应该比别人强”这样的想法就是内心的枷锁,自责和指责别人造成的伤害是一样的。

学会自我宽恕,让心里时常感觉幸福是一种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一直朝着未来看,而不是总将精力放在对过去的后悔中。
不指责自己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更加客观的深入了解自己行为的动机,很多时候为了钱我们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但是如果问问自己的内心,除了钱之外还有什么追求的话是不是就能够找到其他生活的乐趣呢。多培养一些自爱,少一些自责,就会发现内心会更加自信和充实。
有的时候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不需要勉强别人,尤其是用惩罚性质的强制手段的时候,那会令双方都很痛苦,责罚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虽然能够立竿见影的看到效果,但是会累积其他的问题。
比如从小就挨打的孩子,可能长大了之后做的事情更出格,甚至造成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甚至彻底斩断交流的通道。
用包容的态度倾听和用正确的方式沟通才能够建立稳定和谐的关系,不要用苛求的态度去对自己,对别人,学会关注感受和需求才是问题解决的最好方式。与人沟通过程中多一些赞扬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就会发现其实能更快达到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