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钢铁洪流
十本书籍导读

十本书籍导读

作者: 了梦一川 | 来源:发表于2020-12-21 20:35 被阅读0次

第一本:《人类简史》

* 三次革命

- 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 智人干掉了地球上大部分物种。

- 约1万年前,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是进步还是增加了负担?

- 最近500年,科技革命。

第二本:《自私的基因》

“自私”这是拟人手法。

无私VS自私。一只羚羊看见猎豹时,会提醒他的同伴吗?

适者生存行为的背后前提:对基因有好处。

人是否可以变得长寿?

可以,晚婚晚育。让那些有病的基因晚一点复制到下一代。

什么是成功的基因?第一,它要活着,第二,它死之前能复制自己。

既然人体都是基因的载体,那人类终究不是会完蛋?非也!

因为,人类如今已经又进化了,有了自由意志,能逐渐通过一定的方式摆脱基因控制。我们通过教育,发展下一代的文化基因,让它战胜本能基因。为什么说它“文化基因”呢?因为,他也具备(载体是人,可以复制,变异)。

所以,我们人类要不断的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第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二,自己努力向反面思考。当你在思考边界时,就是突破的开始。

第三本:《慢思考》

了解你的大脑,保养好你的大脑。

人的大脑有800多亿个神经元,就像一个化工集团,每个神经元就像一个化工厂。看来十分复杂,但又十分有序。

大脑的分类:

(有其他书)生物的分类:

1. 2亿多年前,爬虫脑

2. 哺乳脑

3. 大脑皮层

本书分类,按功能分类:

1.反射脑。 可理解本能反应部分的功能

2.思考脑。 只能串行,不能并行多任务

3.存储脑。

四大伤害脑的行为!

1.随时在线(头号杀手)

如:手机已经成了你的又一器官了。导致你无法专注于一件事。建议是:2小时/一次离线思考(具体间歇因人而异)。

2.多任务并行(它是个假象)

因为思考脑无法“并联”。

3.持续的低压力水平(不要让大脑始终惦记某样东西)

如:早上命令你用大脑记住7个数字,晚上说要拷问你,你一天总是惦记这几个数字,一天下来整体认知水平下降20%。

你进行过程中无法做的,记下来放一边先不去惦记。科学的面对压力,能承受阶段性的高压,又能阶段性放空自己。

4.缺乏睡眠

手机蓝光让褪黑素分泌下降,影响睡眠质量。保证充足睡眠,睡前避免过久蓝光照射(可用Kindle,墨水屏影响不大)

第四本:《学会提问》

一个人要具备批判性思维。

两句话:

提问才是思考真正开始的地方,

思考才是学习真正开始的地方。

现状:科技革命,信息过载→要求我们要能够批判思考了。你不去筛选信息,整合信息?

别人一说,你就信。老师一讲,你就信。书上一写,你就信。这叫迷信。与之相对的是正信。不要不信,也不要全信,而是保存它的可能性,在工作和生活去验证。

在信息时代,很多时候,你貌似学了很多,其实只是在心中充斥很多信息而已,缺乏一个内化的过程。内化后,才能算转化成了你的学习力。

五个点考虑批判性思维:

1.注意避免标准和定义上的谬误

我们习惯对“标签”作不合逻辑的推理

2.注意其他可能的原因

如:抽烟与感冒的关系。住学区房对孩子成绩的关系问题。喝红酒的人更长寿吗?

3.注意数据上人为的不真实。

人对数据的简单粗暴的解读靠的住吗?

两个注意事项

4.注意表象后的价值观

如夫妻两人相互之间的吵闹可能都是个说个话其实是背后的价值观不同让彼此没有了沟通的基础,这时可以停下来,考虑旁边孩子的安全感是不是你们的共同价值呢?

5.注意避免太多的描述行假设

别人叫你推荐买什么车,你说了一大堆某某车的好。但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前提:要该车的品质一如既往的好才行。 你给别人推荐学校也是。

总结:学习力背后的一个重要的点是:带着觉知去接受信息,不然你就会被信息覆盖掉。 要素有二,第一是学会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第二,学会接受包容,不要什么都信,也不要什么都不信。什么都不信的话,一定程度上代表你包容性不够,容易固守在自己的包容边界中,进而产生偏执的行为。

第五本:《稀缺》与《贫穷的本质》一起看

对于贫穷的本质可参见,之前的系列笔记。

前者范围更广,有时间,金钱,知识等方面的讨论。后者,主要从钱方面着手,也涉及教育,医疗等。

什么是稀缺?你需要的比你拥有的更多→进入稀缺状态。但有时你感觉你进入了稀缺状态却还是往往又回到原地?

如:你对知识求知若渴,进行学习,最后还是回到原地。

又如:给穷人捐钱,没过多久,他们还是原来的状态。

这说明:稀缺背后可能你们的思维模式在起作用,之所以无法改变,是思维模式没有进化。

几个因素!

1.专注的“得”与管窥的“失”

关注眼前却忽略掉长远

对照《贫穷的本质》里疫苗、蚊帐、农药、教育等案例。

2.认知带宽

对照《慢思考》,“思考脑”不能并行多任务。人脑好比计算机,CPU好,硬盘好,但是内存不够,强行多任务,你这运行效率打折扣。

3.借用习惯

过高的估计目前的利益,产生现实的偏见,透支未来的资源,就去借未来的时间,金钱,别人的好感等等

建议:借鉴海尔“当日事当日毕”

4.没有闲余

闲余的时间和空间让你游刃有余,更易看到长远目标

时间管理——管理你的状态和能量,非安排你的时间。

第六本:《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

工业时代——左脑取胜,能分析,判断,较真

概念时代——要求高概念化能力;高感性能力,这是右脑擅长的

这就是迎来全脑时代。

左脑像狐狸,右脑像刺猬。

几个需具备因素:

1.设计感——越来越注重体验

2.故事力——让人生存的不是食物而是故事

结合《人类简史》故事感,来源于人进化出来的“前额叶”。书中介绍了许多方法可以实践。

3.交响力——看问题的角度比分析知识更重要

4.共情力——情商的重要性

5.娱乐感——游戏,幽默,快乐

6.意义感——开发右脑右额叶

对于意义感,我个人会结合《活出生命的意义》《思维的囚徒》来看。

第七本:《微习惯》

解释一个误区:21天养成好习惯,这是来源于一个外科医生对病人修复手术后,21天后恰好恢复的案例,后来被商业加工而成的说法。这里可以用批判性思维思考,这好习惯的形成跟什么有关?21天?不一定吧,可能与习惯难易程度有关呢

两方式:

1.动机策略——动力可能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容易受情绪影响

2.意志力策略——但意志力是有总量限制的

怎么做

1.选择微习惯计划(既然是微最好做成每日的,也可以一周中交替)

2.挖掘微习惯的内在价值

比如:你每天写50字——要考虑其背后的原因和价值

3.明确喜欢的依据

既然是微,那就没什么依据,想到了有空就完成

4.建立回报机制

坚持完成后奖励自己,让大脑形成神经回路,对照《习惯的力量》,暗示,观察行为,奖励。

5.视觉化记录

如:画出来贴在床头

6.微量开始,超额完成(特别重要)

7.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待价值(特别重要)

8.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第八本:《重来》

关于自己:

1.忘掉“现实世界”

2.计划即猜想(俗话说目标刻在岩石上,计划写在沙滩上,不必抱着过去计划不放,要迭代)

3.何必壮大(小而美的也很好啊)

4.直观表达

关于行动:

1.条件受限是好事

莎士比亚写诗,古代人写诗,都要受韵律的限制却创造出辉煌的文学成果。

2.永远问你自己,你为你的目标做过什么努力?

3.与其做个半成品,不如做好半个产品。

先让一部分核心功能用起来,再不断迭代。

4.沉没成本

放弃也是一步好棋

关于竞争

1.你要做好博物馆馆长的职位(做减法,整合,剔除不必要的项)

2.永远盯着竞争对手是对的,但不要被他带走,敢于开辟新的战场

3.敢于跟客户说不

有时候客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如iphone的面世。

4.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弱点,敢于做鲜花不做塑料花。把自己包裹的太紧会累。

第九本:《深度工作》(有理论有实践工具)

what? 深度——专注到发挥你的认知极限

当深度工作时,髓磷脂含量升高,保证神经元稳定运行。

与深度工作相对的是“浮浅工作”,可理解为事务性工作。

why?这个时代越来越把人当人看,所以我们要转变思路,不要去管理一个人的时间,而是要管理这个人的能量和状态,反之对于机器来说,我们保证的是,它的开机率,开机时长,他产出就高,对于人不一定是这样的,人工作时间长,不代表他产出就高,所以,人要管理它的状态和能量,非时间。

有实验:优秀的学生更擅于花相对少的时间(相对那些不擅长深度学习反而闷头学习者)去做深度学习。他们极度专注,花时间少,质量却也不差。

更广意义上讲,任何领域都要学会深度学习:

为什么?从大脑角度来讲:大脑就像计算机,会被那些前面习以为常的程序和方式固化。大脑会习惯于分心(这是恶习)

未来有两类深度学习者

1.能利用智能机器创造者,因他有能迅速利用复杂工具的能力

2.能在你自己领域中成为翘楚者,因其工作速度和质量达到精英层次

how? 四个原则

1.工作要深入

(1)四种工作哲学,选适合自己的

禁欲主义(很难,禁止掉你很多东西)

双峰哲学!(一部分时间深度工作,一部分浮浅工作)

节奏哲学(固定一个时间段深度工作,养成习惯)

新闻记者哲学(随时随地)

(2)往往要花点钱(舍得)

花必要的成本营造深度工作的环景

(3)不要持续独自工作,不要深宅,要有人交流(还记得道长讲,披头士的双人创作组吗?对照着看)

2.学会拥抱无聊

要不断专注,防止分心

学会拥抱无聊(如:刻意练习一些看似无聊的东西,加固你的髓磷脂)

3.远离社交媒体

(1)运用“关键少数原则”

    现有现状:可笑的任何益处法(使用它有一点好处,不使用它你又怕失去一点点坏处)

  变为今:手艺人工作法,根据工作实际益处也就是它的意义,去衡量该工具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利大于弊你就用。

(2)不要用网络消遣时间

人的体力是会停止的,你累了,消耗完卡路里,就会停下来休息恢复体力。

人的智力却不会停下来(除睡觉),最好的智力休息是,切换一种方式去做另外有意义的事,并不是无目的的看电视或浏览网页。

4.摈弃浮浅

(1)对浮浅工作作预算,时间预算(比如事务性工作可授权给别人),金钱,大手笔

(2)不要变得即时在线(能突然隐身一下吗?)

第十本:《清单革命》把人的脑袋腾出来,用来思考,不要用来一直掂记某些东西,要记忆的用清单吧

无知之错:一些你认知边界外的知识,你没有掌握,导致你做错一件事,作者认为可以原谅。

无能之错:该领域的知识你都懂,只是知识运用错误,这种错误不可原谅。

清单能帮我们规避无能之错,所以,人呐不要太看得起自己,大脑有他的局限,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大脑,保养它,学会科学的用它

区别问题:

1.简单问题——做“执行清单”——罗列要点,避免忘记,做完一项划去一项,不折不扣执行。

2.复杂问题——做“核查清单”——一项一项核查(看过飞机起飞和降落时,驾驶员的操作就明白多么重要)

3.不确定性极端复杂问题——做“核查清单”和“沟通清单”——不管一些节点有错没错,有必要,一定得多方坐下来沟通。

原则:

1.不必大而全,抓住关键点(联想到了食品控制中的HACCP体系)

2.明确一些检查点

以上均整理于个人的网络学习,对概念的实际理解,每个人都不同,对此请参阅原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本书籍导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sd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