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小小孩)
“现在的小孩子,你说他小吧,我们三四十年才有的认知,他们十几岁二十几岁就弄得明明白白;你说他不小吧,又好像什么实事都不会做,一个水龙头坏了都不会换,心智不成熟。”
一群人讨论现在的孩子。
“他们讲道理会讲,你是讲不过他们的。但是叫他在一群人中间去讲他又不敢。”
“你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讲吗?因为他们的见识广,手机上面什么都看得到,而且现在学的书知识面也广,父母又带他们出去玩,我们那个年代,除了小镇,县城都没去过。”
“理论知识够,真正学习成绩又不行,基本生活常识又不会。”
“是大人没跟着社会(独生子女,小家庭,工业时代)转变方法,没教,没给机会去让他实践吧?”
“你知道现在有多少孩子心理出了毛病吗?我身边经常听朋友讲他们的孩子。”
“网上也经常有报导呀。”
听别人碎片化的闲聊,他们也许不能用专业的理论去找到原因,知其因才有引导的方法。
人的发展与需要,童年虽然说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影响却是非常大。即便后来要去改变,那也是要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去把改变化成点滴的行动而慢慢形成习惯,才有蜕变那个全新的自己。
人的生命过程中需要挖掘发挥出潜能的部分(感知,情绪情感,意志,人格)大部分是在十八岁前在实践中完成的。虽然说中青年也有变化,但相对而言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人的需要分为生理性吃穿住行生存需要(即机能需要,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大致相同,只是细分)
看得见的,物质上的需求,大部分人能做到,但看不见的,知识层面上的需要了解孩子身心发展需求的 ,需要在日常言行中引导的个人属性(感知情绪情感意志人格)和社会属性(劳动,人际交往,获得成就,符合道德规范,通俗的讲就是人天生就是要在人群中活动,人和人之间相处,共同合作。)的培养部分,这些比较容易忽视。
一个健康的人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父母了解了基础,自己做好自已,就会至少不忽略孩子看不见的那部分。
“现在很多孩子躺平。”
“躺平,反而是他们在发出求救信号。一般情况下,孩子只要成年,尽量让他们离开父母去工作,在工作中反而能锻炼,融入人群之中。”
只关注儿童家庭教育,每一个天使,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