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书,第二大脑。
怎么建设和使用第二大脑呢?
第二大脑是一个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的核心就是分类和聚类。
分类和聚类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地说,分类就是根据事物已经具备的特征,将事物划分到已经明确的类别当中。
而聚类则不同,聚类是不知道会分成为什么样的类别,也不知道怎样去分,完全是依靠算法,来判断各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似的就放在一起,归成一类。
第二大脑建设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分类。
分类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法。
我们一生面对的所有信息,可以分成哪几个大类?
人的一生所会碰到、所要使用的信息大致可以分成四个大类:
一是关于各个领域的知识;
二是需要完成的项目;
三是日志,即个人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记录;
四是备忘信息。
以上分类并没有完全遵循统一的标准。因为我们在一些项目当中,会用到一些专门的知识,我们的日志当中也会涉及一些项目,这三者之间不是并举关系,这是我们要处理的第一个难题。
好消息是,在第二大脑当中,你可以把同一个信息用链接、引用的方式,同时放到不同的板块下面。也就是说,一条信息可以归属到多个大类,就像电脑上的同一个文件,可以用快捷方式的形式,放在不同文件夹中。
为了和我们的生物大脑类比,我把一条信息叫作一个“神经元”。
神经元是第二大脑的最小储存单位,它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数字,还可以是图片、表格、视频、链接等,或者是以上要素的任意组合。
同一类别的神经元构成一个反射区,同一类别的反射区又构成一个神经中枢、更多的神经中枢在一起构成大脑皮层,最后形成第二大脑,它们是由信息一级一级地组织起来的。
而每一个信息是通过打标签的方法来确定类别的。
打标签就像给一个块加一个钩子,同一个标签的信息会互相勾连起来,实现自动归类。
我们要注意“互相”两个字,这指的是,你钩住我,我也钩住你。
一个信息可以拥有多个标签,所以相同的信息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反射区当中,非常方便日后的调取和使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