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表演一场“努力”的大戏》里,得到一个结论,就是要控制住自己,少看书,少听课,少学习,把时间花在做事上,提高自己的执行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不缺乏知识和道理,缺的是真实的行动。
我们很多所谓的看书、听课、学习,美其名曰让自己多长点知识,让自己活的明白,然后,做出一副整天很努力的样子。事实上,真正的努力,根本就不在书里、不在课堂上,而在真实世界里的做事中。
脱离做事的努力,多半是个幻想。
我个人很喜欢心理学,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人生的很多难题,心理学都能给出合理的答案,或者说解释吧。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现在,也没有停下对心理学的关注和学习。但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思考的加深。突然获得了一个感悟,就是可以学习心理学,但是不能为心理学论。
昨天,在文章中隐约提过这了件事,就是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说出来,哪怕是同一领域,不同老师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并且,都能把事情解释清楚,也就是自圆其说。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给自己的解释就是,这个老师很厉害,把一个原本不理解的知识点,翻译成自己能听懂的语言。然后,哪个老师翻译的理解起来顺畅,就跟着哪个老师学。
但是现在,不是信谁不信谁,跟着谁学不跟谁学的问题。而是说,过分地追求某一个心理学概念是什么,不是什么,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
比如,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关于这个结论,心理学家还做过一个实验,不过这个实验有好几版本,有人说是拿狗做的实验,就是把一条狗放到笼子里,用电击它,刚开始狗还会反抗,试图逃出牢笼,等多次尝试失败之后,这只狗就会选择放弃,哪怕实验人员把笼子拿开,狗也不会在出现逃走行为。心理学家把这个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
不过,还有人说,这个实验是拿跳骚作的,用玻璃罩把跳骚罩住,重复上面过程,最后,得出了和狗一样的结论。
心理学家想通过这个实验来说明,我们人很多时候也会发生“习得性无助”,比如经历过痛苦、创伤之后,就会在心里留下阴影,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会下意识的不去反抗,甚至,像那条狗和跳蚤一样,即便笼子和玻璃罩不在了,仍然选择呆在原地忍受电击。
刚开始听到这个结论的时候,觉得还挺有意思,并为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找到了一个相对靠谱的答案而兴奋。
但是我想说的是,虽然“习得性无助”可以解释一些现象,但它仍然毫无意义。甚至,觉得做这实验的心理学家很傻×,为什么要残忍的做这个实验呢?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完全不需要额外再做这样的实验。
比如训练大象,在它小的时候,用一根棍就把它拴住了,刚开始小象还会去挣脱,等多次尝试失败后,就会选择顺从,哪怕以后长成大象,当看到身边插一棍的时候,也会老老实实的呆在那里。这不也是习得性无助吗?
但是,这个不叫习得性无助,叫习惯、驯化……
不管是狗、跳骚,还是大象,还是昨天说的“应该思维”、“自恋”,这些东西算什么呢?两个字:原因。
也就是我们平时追寻的:为什么?
总结一下
再回到开头说的“脱离做事的努力,多半是幻想”,当我们不停地去追寻“为什么”的时候,就是在做这种幻想。
也就是说,如果学习的目的,听课的目的,看书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为什么,也就是说这个事情发生的原因。那就是在演一场叫做“努力”的大戏。
不管是心理学也好,还是其他科目,它们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解释问题的角度,一个理由而已,它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我们的大脑获得一种想开了的快感。
你可能会说,知道了为什么,不就能找到了答案了吗?
比如,一个人摔断了腿,去医院看病,医生看到这种情况,问到,你的腿是怎么受伤的?在哪摔的?是因为别人?还是因为你自己不小心?之前你的腿有没有受过伤?你为什么这么不小心呢?……其实,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接下来,要怎么做?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