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知乎,ID:亡心言己,文责自负。
《树影迷宫》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准确理清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虽然试图探讨关于性与爱的话题,但掺杂了太多的人物/男女关系,把本就拖沓的节奏搞得彻底稀碎。
恋爱关系要写,夫妻关系要写,变态流氓要写,性无能要写,情窦初开要写,反正只要是男女那点事,基本上都要来上一笔,一个不落。稍微联系一下,就会知道创作者想要探讨些男女之事的隐秘心思,但全是不加筛选的罗列,就会模糊了重点,完全不知道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是什么……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算是这些影视作品的老毛病,可能导演/编剧也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就干脆全都抖落出来,估计是打着“自有大儒为我辩经”的主意吧。不仅如此,在父子/女关系上也有着墨,同样可以找出几组对照,话题性是有了,思想性半点没看到。
随着单纯的叙事诡计已经很难满足观众对悬疑作品的期待,它们就开始尝试注入更多的话题性/思想性/时代性来延伸出具体犯罪事件之外的讨论……说白了,就是想搞点深刻性,讨论点社会议题。这当然没问题,但如果只是些盲目的呈现,为什么不直接去拍纪录片呢?
别随便随便拍一部作品,就说什么展现时代变迁、刻画人物命运,跨时代的双线叙事也已经被玩烂了,《漫长的季节》之后全是些拙劣的模仿者!一部悬疑作品能把故事讲得那么无聊,而且连剧情上最基本的严丝合缝都做不到,就属于是贻笑大方了。
悬疑作品里经常提“凡是发生,必有痕迹”,在剧本创作(特别是悬疑作品)更应该如此,前面给出的信息,后面就应该有所对照,不然你故弄玄虚地拍一堆既不推动情节,也不是后文伏笔,更谈不上有什么表达的内容干嘛呢?
之前那个陪酒女透露听一个心理医生提过自己的病人是“胡同杀手”,这条信息在剧中只是一闪而过,再无印证。按照正常逻辑来说,这不可能是无用线索,就算是无用的,也应该有查证的过程才对,不然就没必要拍。
中间还闪过一个小孩杀鱼的片段,应该就是想要表达凶手对生命冷漠的诱因,但按理说,应该也有后续剧情对应补充才对……
看到最后,对剧是失望的,说不上有什么好的,但对冉曦和赵赶鹅这两个角色确实是心有戚戚。也算是经典套路了,用角色的悲惨命运换观众一星半点泪水,从而忘记对作品本身的咒骂……
至于其他角色,倒没什么特别触动的,不是本性使然,就是命运无常,没什么好说的,缺了两个主角身上那种执着、挣扎、落寞的令人动容。而冉东东悲剧的根源其实就是教育的失当:冉曦好不容易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的信任,又被他亲手摧毁了,从而使孩子失去指引,走向极端,彻底失控。
田畅的家庭教育就不能与冉东东相提并论了,因为田畅的父母本身就是极端的,也难怪田畅极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