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心情和状态都很好。借着课题上的一些小问题,我主动联系了不同实验室的几位同学,过程出乎意料地轻松,也让我对“人与人的交流”有了新的感受。
在聊天中,我明显体会到:
和非亚裔沟通时,往往更轻松、松弛,对话流动自然;而和一些亚裔同行交流时,氛围却常常有种隐形的压迫感,仿佛每一句都带着评判与比较。这种反差让我忍不住想表达一些想法。
-
亚裔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突出,这背后当然是努力与机遇的结果。
但似乎有时候我们也把“努力”看得太重,把“结果”看得太紧,反而失去了那种让人愿意靠近的松弛感。
生活不该只是工作,越是焦虑、越怕失败、越追求完美,反而越难建立轻松的人际关系。 -
在学术圈不管是国内外,“关系”“connection”是大家都在谈的词。
但这并不等于走捷径,也不是靠谁拉一把出圈。更多时候是:你能不能被别人“记住” 记住你的专业度,记住你的独特性,也记住你这个人相处起来舒服不舒服。
能力当然重要,但在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有时候谁更让人放心、谁更适合共事,更是关键差异。毕竟,没有人愿意招一个“能力强但不好共处”的人来毁掉团队氛围。
- 这个世界永远有很多比你更厉害的人,但是, 定义“厉害”的维度是什么?
是学历?收入?名气?
但有些人活得比你轻松,有人自带亲近感、有人擅长自我表达……这些能力不见得能写进简历,但是却真实决定了他人是否愿意靠近你,甚至有时候觉得了人生的高度。
尤其现在生活工作节奏极快,换工作和换朋友同时进行, 而且很多“朋友”其实是利益牵扯;真正的关系,是你能否让人感觉“和你在一起很舒服”。
所以这次主动找人交流,让我意识到:人生不止工作。
我们当然可以活得自我,但如果一味封闭、只围绕“产出”来设计人生,走着走着,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独、越来越窄。
放松下来、主动靠近、先让自己再让别人感到舒适,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建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