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作者:骆九天
古代在称呼皇帝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但习惯上,唐以前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由于谥号字数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庙号制度首创于商朝。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庙号制度被废止。到了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与谥号制度一样,刘邦建汉之后,恢复承袭了庙号制度。最原始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并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为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图片来源:故宫文创
由于唐以后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圣祖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有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也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
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文弱不堪,武宗偏好武力,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