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咱们母女两个不要来回。”妈妈,流着眼泪对20岁,九月份准备上大三的女儿说。
“我痛的,就是自己投胎错了!”女儿狠狠的怂对妈妈。
“养不起我。那时候就不要生了。直接把我掐死……”要钱的时候都是这样说的。
8月20号孩子定学生的高铁票,女儿爸爸给孩子了300块钱。
由于疫情的原因要改变车次。
消息已经发到女儿的手机上。
改换车次,女儿说要增加108块钱。要正在厨房做饭的妈妈给她。
妈妈正在厨房和面做韭菜饼,这是妈妈上午与女儿商量好晚上准备吃的菜盒。
女儿用妈妈的手机转了108块钱,自己要买高铁票,妈妈说等一会儿,让自己把手洗一下。
女儿都不同意,要妈妈立即马上输入密码,把钱转了。
妈妈没办法就照着女儿的要求做了。
转完钱后,妈妈在厨房一边做饭,一边与在沙发上看手机的女儿聊天。
“上次买票爸爸给你多少钱了?”妈妈问女儿。
“给我300块钱。”女儿直接回答。
“剩100块钱我还要买日常生活的东西”。女儿又补充道。
“平时买东西都给你钱啊。”妈妈也直截了当地说。
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对话……
情绪的按钮被打开了。
据家庭教育出现问题了。
给300块钱买高铁票花196块钱,剩余的钱女儿根本没有给家里人说。
这种做法就是孩子的不对。家里人经常强调这一点:花了多少钱,剩余多少钱,一定要把帐告诉给家里人。
这个理没有错!?
是不是家长太纵容孩子?
家长每一次都多给孩子钱,剩余的钱只要不闻不问,孩子挺高兴的。
一旦家长问起剩余的钱的时候,她总是感到挺委屈的。就大发雷霆。
这中间肯定是有问题的。
在外边买的东西肯定不正常,害怕家里人,不让家里人知道,自己先发制人。
可是孩子这方面做得特别的差。
是不是家长太纵容孩子?
家里有这样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做吗?
请帮助这位家长妈妈。
丈夫下班回家看着满脸泪花的妻子,二话没有说,直接让坐在沙发上的女儿回自己的房间。
这是避免发生肢体动作的最有效的方法。丈夫最担心的就是发生吵架、打闹事件。
因为自从女儿上初二一直读高二,期间长达四五年的时间,吵架打闹经常在家上演。
女儿上初中期间,家里的门经常被女儿狠狠的摔来摔去,啪啪啪的声音,震耳欲聋……
接着就是夹杂着母女俩争吵的声音……
小小的小区里面的人都知道这家里有一个强势的妈妈和一个叛逆的孩子。
到底要上高中的好时候,在自己的新房子里面也经常发生吵闹的声音。
因为吵闹,邻居们不得安宁。他们上门来直接提醒,反抗,让声音小一点:影响他们的休息。
好像早晨发生的吵闹比较多:孩子没有按她昨天晚上安排的时间起床、没有吃早餐,、早上没有在家早读……
一丁点儿的事情都是吵架的导火索……
难怪邻居早上来到自己家,敲开门,提出强烈的抗议。
妈妈自己在孩子上高三的第一学期,稍微能接受孩子不努力的样子。因为说教、打闹等都无济于事。
到了孩子上高三的第二学期,也就是说第一学期的寒假就开始有疫情了。孩子的爸爸才有机会与家人相处。
一家人在一起的磁场是不一样的。因为理念不一样。
“高中毕业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孩子的爸爸直接对女儿说他的责任担当就结束了。
这是管教孩子的底层逻辑思维。
考上好大学你就继续读,考不上就学一个技术,也是为了生活。
孩子的爸爸说到做到,因为他从来都没有陪孩子写作业都习惯了。
疫情的发生真的有疗愈性。
疫情期间不让出小区的大门。
当然各家各户的人只能呆在家里,下不了楼外出购物。规定每户居民隔三天,只允许一个人出去买东西。这样保证日常生活。
因为小区的大门口有专人检查出入小区的证明。
这样小孩从春节过年前也就是放寒假后,一直到疫情结束都没有下过楼。
让孩子静下,这就是疫情馈赠给孩子的礼物。
疫情结束后,直到孩子参加高考,妈妈也学会了闭嘴。
同时,妈妈只做好自己的事,做好饭,洗衣服的。同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身上,花巨资报名参加瑜伽训练。
因为这一年,也就是说2020年全国的高考推迟一个月也就是说在7月6日才高考。
那一年的7月九日妈妈就去私立学校上班了。
妈妈的陪同任务已经结束了。
废掉一个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闲下来。
整个暑假里陪同小孩都只有等待。等待,高考分数都公布。
当然知道,高考分数的公布,第一人第一时间的就是妈妈。
因为手机上的短信是第一时间通知到妈妈的手机上的。
不知道,是哪儿来的错觉,妈妈在家群里直接报告的分数比信息上的分手要高出近乎一百分。
“妈妈不是你说到这个分数,她老师查的分数是这样的……”大女儿告诉妈妈。
很显然女儿是绝对相信老师查出来的分数。
妈妈再一次看了个短信后才恍然大悟,自己把分手竟然能看错,而且多近乎一百分。
这难道是错觉吗?
妈妈,自己说不清楚。
让孩子走自己愿意走的路。
家长只能作为引导。到底家长的引导有没有作用,只能是尽心又尽力。
但是,女儿能这样无理地对妈妈说话,妈妈也在做深深地反省与反思:
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