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排现场的白炽灯明晃晃地照着,暑气未散的秋夜,空气里搅拌着嘈杂的人声和尖锐的哨音。我站在教师方阵里,看着学生们喊着整齐划一的口号走过主席台,心里莫名有些飘忽。
就在这时,人群前方起了一阵微小的骚动。校长的身影出现在主席台侧,他正和德育主任低声交谈着,手指在我们这边比划了几下。紧接着,主任小跑过来,脸上带着询问的神色:
“李老师,校长问咱们教师方阵的口号是什么?他好像忘了,现在流程卡住了。”
我愣住了。
几天前,校长在走廊叫住我:“郑老师,你文笔好,帮咱们教师队伍想几句响亮的口号吧。”回到办公室,我面对着电脑屏幕,教案和作业本堆在一旁。时间被切割成碎片,灵感枯竭如干涸的河床。最后,我打开了AI助手,输入关键词,在生成的十几条口号里选了三句对仗工整的,复制、粘贴,通过微信发了过去。屏幕上显示“已送达”,我便安心地继续批改作业——任务完成了。
我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
可现在,在这个灯火通明的操场上,校长竟然忘了。那几条经由我手却未经我心的句子,果然没能在他脑海里留下任何痕迹。
“事勿忙,忙多错。”
《弟子规》里的这句话突然浮现。小时候背诵时只觉得是古板训诫,此刻却像一根细针,精准地刺中了我。我那时的“完成”,真的完成了吗?我只是完成了一次信息的转发,却没有完成“确保事情落地”的闭环。那些借来的文字,没有经过我们任何一个人的口耳相传、情感浸润,它们就像无根的浮萍,注定要被遗忘。
我快步走到校长面前。他正低头看着流程表,眉头微蹙:“哎呀郑老师,你上次发的口号我看了,当时觉得挺好,后来一忙就忘记转发到教师群了。”
他说得坦然,而我准备好的说辞突然哽在喉间。
那一刻我明白了:临时准备的不是口号,而是我们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我用AI应急,他用记忆暂存,我们都在这条传递链上选择了最省力的方式。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已发送”成了责任的终点,“已阅”成了行动的假象。
我拿出手机,重新调出那几条口号。校长接过看了一眼,恍然道:“对,就是这个!”随即转发到了教师群。
十分钟后,当我们的方阵走过主席台,大家看着手机上刚刚收到的通知,喊出的口号显得有些参差不齐。但在这片略显凌乱的声音里,我听见了某种真实的回响——
所有走捷径省下的时间,最终都会在某个环节加倍偿还;所有未经用心打磨的准备,都不过是给仓皇的自己一个交代。
那晚的彩排结束后,我留在空荡荡的操场。夜风微凉,吹散了白日的喧嚣。我终于懂得,“事勿忙”说的不是动作要慢,而是心要静,责任要完整。真正的准备,从来不是最后一个环节的临时抱佛脚,而是让每一件事,都有始有终地走过它的全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