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口味,说到底,其实是一辈子都在悄悄变化的事。它跟着你一起长大,一起变老,什么阶段就喜欢什么味道,几乎骗不了人。
小时候那会儿,舌头是最好哄的,一颗水果硬糖、一杯热牛奶,就能让整个下午亮起来。尤其是冬天里那支冰糖葫芦,亮晶晶的糖壳裹着酸山楂,咬下去“咔嚓”一声,那种又脆又甜的感觉,到现在想起来嘴里都还能泛出点滋味。那时候的快乐特别简单,味蕾像一张白纸,甜就是甜,满足就是满足,没什么弯弯绕绕。
后来长大了,胆子也跟着大了,酸甜苦辣咸,什么都想试试。记得在初中暑假的一个下午,我在街边小摊上第一次吃到酸辣粉,又烫又麻,呛得我直流眼泪,可不知怎么的,吃完居然还想再来一碗。从那以后,好像打开了什么开关,开始懂得欣赏那些“有点复杂”的味道。家里炖的红烧肉也是,肥的部分颤巍巍的,入口就化在舌尖上,酱香混着微微的酒气。那时侯,我才明白,原来好吃的东西,是需要耐心等的。
青春期的口味,往往跟人、跟场合绑在一起。大学时和室友在路边摊吃烧烤,炭火噼啪响,肉串上的油滴下去窜起一阵烟,再配一口冰啤酒,那种畅快,是后来去再高级馆子也找不回来的。谈恋爱的时候也是,明明就是普通的西餐,就因为对面坐着喜欢的人,连盘子里的西兰花都好像甜了几分。那些味道里藏着的,其实不是食物本身,是一群人、一段日子、一种心情。
人到中年,口味不知不觉就淡了下来。年轻时爱重油重辣,现在反而喜欢一碗白粥配点酱菜,清清淡淡,肠胃舒服。也开始在意食材新不新鲜,汤里放没放味精,好像舌头学会了分辨,不再轻易被浓烈的味道牵着走。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口味变了,不如说是人对生活的态度变了——不再需要那么多刺激,安稳、踏实,反而最难得。
等到年纪再大一些,不知怎么的,又开始想念小时候的味道。一口蒸蛋,一勺芝麻糊,都能让人想起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那些看似普通的家常菜,反而成了最放不下的念想。口味绕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像是用舌头记住的一本日记,每一页都写满了时光。
所以,人的口味从来不只是吃的问题。它像一条暗线,悄悄地串起你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什么年纪,就爱上什么味道;什么经历,就养出什么样的舌头。它不声张,却什么都记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