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子的十大洞见,学会一个即可受用多年!

老子的十大洞见,学会一个即可受用多年!

作者: 泽少雨意 | 来源:发表于2021-06-06 23:08 被阅读0次

      老子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也是道家的鼻祖,他写了一本《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是却影响了千年。这本书概括了老子的主要思想,而且后人经整理,得出了老子的十大人生观,虽然不能全部反映老子的哲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十大人生观,侧面了解到老子的为人和处事,认识老子领先时代很多年的哲学思维和深远洞见。都哪十大人生观呢?一起来看。

1,若水观

老子认为水乃生命之源,万物无水不生。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就像大道,世间所有的植物、动物,一切有生物质,都离不开水的养育。大道在无声无息地运转,贯穿于天地宇宙万物之间,人生存在其中不知不觉,但是片刻也离不开它。《道德经》第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后来,老子又提出“上善若水”“浊而静之徐清”,无论尘土,还是沙石,在水中都会慢慢沉淀,而水还会仍然保持它的清澈。我们的德性也要这样,所以说,最好的善良和德性就像水一样。

2,守弱观

当今社会,人人都极力以强者的姿态生存于世。个人都想争做强者,企业都想跻身世界百强之列,国家都希望成为在军事、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上无人能敌的强国。可老子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我们要守弱,不要显露刚强。老子说,柔胜刚,弱胜强。坚硬的东西容易坏,而柔软的东西却容易生存。如美玉坚硬、冰冷,虽然光滑、无瑕让人爱不释手,但是如果一旦失手,则美玉必碎无疑,因为它太过坚硬。初生柳枝,柔软、细嫩,想折断它,很不容易,但是到了叶子落尽,干枯、坚硬之时,只要稍稍用力,就可把枝条折断。这就是弱胜强的道理。

3,不争观

在今天的商品社会,人的生存无比艰难,市场竞争无比激烈,一不小心就会被淘汰,就连已经做到顶级团队和帝国建制的马云也都时刻警惕这一点,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但是老子告诉你,争来争去到最后可能会是一场空,而且我们还会陷入到竞争的恶性循环中。浮躁的社会,人们争吃、争喝、争爱、争宠、争名利、争权势……唯恐落后于他人。有些素质低下者甚至为了目的,不择手段。《道德经》第三章说:“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老子认为名、利、欲是乱世之源,我们应该加以剔除或削弱。不去参与无谓的争斗,进而去除无边的烦恼,回归清静和无为。在精神上充实固有之内德,返璞归真,不断提升生命之意义。

4,生死观

老人认为,有生就有死,我们接受了生,也必须面对死。要想不死,除非不生。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们要积极的面对生,也要从容地对待死。对此,《道德经》中的“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很好的给我们总结出了问题的答案,即大觉者忘却生死,不知生死是何物,不受时空、阴阳之局限,与道共存,永生不灭,这才是真正的寿,也正是佛家所说的“无量寿”的真谛。中国俗语说:人死如灯灭,来时我哭,去时人哭。佛家说: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起点,生死相辅,轮回转换。庄子说:不悦生,不厌死。唯灵主义说:灵魂投胎为生,灵魂出窍为死。这些都是智慧之人看待生死的态度。

5,修行观

在修行上,儒家提倡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佛家提倡修行的最高境界是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老子认为人类的发展远离了道,所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修身上,我们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我们修身立命的基本纲领。老子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明珠,不但可以自照,还可以照人。我们要学会“致虚极,守静笃”,用道之本心降伏妄念,去除欲念的干扰,内心做到一尘不染,万缘放下。回归到心灵的本来面目,将心虚空到极点,使得外欲不内侵。这样才能在修行方面做到精进,提升。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的十大洞见,学会一个即可受用多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lor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