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有了音乐,便拥有了希望。”
虽然叔本华说音乐与文学联姻,就像王子与贫儿结婚,但是我的语文课还是要不知深浅地开设这门音乐鉴赏课。因为音乐是人类灵魂的安慰,也是人类心灵的救赎,更是夜幕降临时心中永远的期待,或者黎明到来时森林和雀鸟的召唤,或者说,就是生命的召唤。
什么样的音乐是好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能够启迪我们的心智,提升我们的灵魂?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尽管我们坚持艺术有高下之分,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不同的人的爱好和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客观的艺术的水准。比如某种音乐能够真正打动我,激励我乃至升华我,那么至少对我自己来说,这就是最好的音乐。所以,我们的音乐鉴赏虽然是以中外古典名曲为主,但是我并不认为只有古典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当然,这也并非就将艺术的客观价值降低到虚无的地步,因为作为一个复杂的艺术门类,音乐包含的技术和艺术内涵仍然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欣赏也许不需要学习,但是鉴赏必须学习。
我相信,播下善才能收获善。而很多善的种子,就埋藏在古典诗词那些玉石一般明净的诗句中。比如这首人人都熟悉的《春晓》:
在给天天讲这首诗的时候,我故意问他:“为什么孟浩然醒来想到的不是别的,而是花儿被打落了呢?”
天天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花儿被打落了也会疼。”
这句充满稚气的回答,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
“一个心地善良、关心别人的儿童,他能够在那种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恶劣行为的地方感觉出不好的事来。”
事实上,儿童的心灵是最明净的,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命也充满了爱,很多小孩子吵着闹着要父母给自己养宠物,也就是这种对生命的爱的一个表现方式。从这个角度说,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可是,很多父母却由于害怕孩子受到“伤害”,一心想让孩子心肠“硬”起来,这种可怕的教育方式带来的可怕的后果,父母往往是最早的承受者。
在古典诗词中,对美的消逝的惋叹与遗憾是十分常见的主题,从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到辛弃疾《摸鱼儿》的“惜春常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可以说比比皆是。有一次,我就给天天讲了李清照的《如梦令》: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按照天天的要求,我每次都把诗词编成故事讲给他听:
“一天晚上,下雨了,而且风刮得很大。前一天晚上,李清照喝了酒,所以早上起来的时候似乎头还有些晕呢。她的丫鬟走进来,替她卷起了窗帘,李清照就问:咱们的花园怎么样了啊?丫鬟回答:小姐,海棠花还和平时一样呢。李清照不高兴了,对丫鬟说:你真粗心!你知道吗,这么大的雨,这么大的风,花园的叶子肯定更漂亮了,可是花一定被打落了不少呢!‘绿肥’就是指绿叶有了雨水的滋润更加绿了,就像胖了一样;红瘦就是说花被风雨打落了,就像消瘦了一样。你还记得吗,有一首诗说‘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天天马上接过来,“哦,就是,我明白了。”
我相信,天天是真的明白了,因为从诗歌中,天天看到了爱的影子,在生活中,又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与肯定,于是爱的种子已经悄悄在天天小小的心里播下了,而且在慢慢发芽长大。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坚定了我的判断,这件事被我记了下来,发在博客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