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阅读很重要!但时间如何保证?
倡导阅读是必要的,通常我们提倡亲子共读,自由时间阅读,寒暑假带着任务读等,当然,最近一本书《阅读手册》的作者真心爸妈是反对亲子共读的,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是天生有获取新知的强烈意愿的,要从孩子兴趣激发,家长引导,示范,环境营造很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说实话,自己教学生涯遇到过太多孩子,绝大多数孩子出生在普通家庭,他们没有高知的父母,所以对于大多数孩子三岁之前和孩子的亲子共读是非常重要的!
“真心爸妈”之所以认为阅读是自己兴趣的事情,是因为他们是站在他们的角度上---高知家庭,他们可以影响孩子,让孩子自然沉浸阅读并爱上阅读,经常领孩子去图书馆,挑选孩子感兴趣的书籍。其实,阅读和人生之路是一样的,刚开始也会有阅读弯路要走,后期慢慢试错足够多,才知道自己所爱的阅读领域。
如果是老师推荐的话,一定要是经典,经典未必孩子可以独立读得懂,但经典是直击人性的,是有意义,如果老师能与孩子一起穿越基本经典,孩子们不仅会喜欢上阅读,更会潜移默化懂得很多非教条的哲理。 另外,鼓励孩子们利用好晚上的时间,孩子对于自由时间的分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一定的成功的因素。 一个人的自律体现在哪里,都是经年累月的付出和回报,包括寒暑假,精力集中在哪里,哪里就会出效果。
但这些行为都不是可控的,现在的孩子应对的诱惑太多,包括手机,其他电子设备,想要阅读变得可控需要学校排进课表。首先是我们观念的改变,我们只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那投注在它的时间上才会有保障。否则容易一股脑钻进精确训练中,当成绩无法保障,而且越学,后期越乏力就是学习理念问题。机械学习还是意义学习, 两种学习理念的冲突 。机械学习的表现,表现在提高成绩的是学习时长乘以学习效率, 机械累积越多,学习效率越低,只能在时长上保证。有些孩子上了初高中需要大量的时间, 没有业余的时间调节大脑,学习效率就很低。一旦孩子感受到精神的痛苦, 他就需要找到手机或者早恋等渠道疏解压力。这是人之常情的逃避。所以不要让孩子陷入这样的长期的知识的堆积中。
学校学习是精确学习, 首先上课是精确学习, 一节课40分钟,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把有效提问和思考有机分配在课堂时段中, 让孩子的学习有节奏感。 隔一段时间注意力集中, 合起来够20分钟即可。 正常人的专注力不可能集中40分钟。 教师对课堂的节奏和铺垫很重要,不能靠孩子的意志力来克服,所以,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保证节奏感, 学习一门课程累了,就再换另外的课程。 用脑区域不同,换一个科目来学习, 进行适当的调整,调节 。
自由阅读就是浪漫的学习。大量知识的习得一定是浪漫学习。是自然习得。 精确学习的一定是少部分,只有精确学习的学习一定是少慢差费的, 而且年级越高,学习效果越不好。浪漫学习让人有愉悦感,认识到儿童阅读是必然和自然的, 而且跟各个学科都是相辅相成的,就会行成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的成长。
留守儿童阅读问题:
我们地处城乡结合部,这个位置很尴尬,学生并没有大把自由时间来分配,他们同样被圈养在高楼大厦里面。他们被一家长辈呵护着,也没有足够的自理能力。而且因为地域特点,足够的优秀的师资资源也不像一线城市丰富多彩。所以,思考自己的课堂,如何引领儿童阅读,爱上学习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进乡村关系的切入点。同理,良好的母子,父子关系是教育的前提,教育一定是具有包容性,弹性。和孩子有了矛盾,甚至翻脸之后,该主动低头的应该是父母,因为父母的心胸容量应该是比较大的,父母只有有能力和认知做一个大的容器,包容孩子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才会接受我们很多的教育建议。
另外,每一个班级一定是有班级文化的,教师可以通过共读,让班集体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这样,班级凝聚力才可能出现,儿童才可能有集体意识。
另外,放学后,建议儿童相互一起阅读学习,儿童学习缺乏同伴是不完整的!因为他看不到同伴,也没有榜样意识,只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家庭生活,孩子会疲倦不堪。一个人想要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定是在读了大量的书,有了很多的生活体验之后, 才会有自己的思辨意识 。否则关门造车,一定会随大流,不可能培养出思维意识。
还有就是鼓励孩子把作业变成作品。当孩子看到自己一段时间的努力,汇聚成为优秀的一本册子,他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
作为教师,爱学生既是职业需求,也是自己教学必须。我们鼓励学生进步,学习,那首先我们自己要做一名学习成长型的老师,当我们捧起书,眼睛开始发亮,灵魂开始丰盈,儿童就变化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影响每一个儿童,影响一个个家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