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集奇葩说,很过瘾。

6个奇葩,分成两队来辩论。怎样的分队了?
一方是“草根”代表团:一人是已婚妇女,辩论多走段子手路线;一人是萌萌女生,喜欢装个可爱讨个巧;一人是台湾的老综艺咖,自评论不会辩论只会吵架。
一方是高大上的“名校”代表团:一人是清华才子,古诗信手拈来,出口皆是引经据典;一人是耶鲁大学的辩论队队长,辩论界的女神;一人是副教授兼谈判专家,顺带玉树临风。
如此有意思的分队对抗。
赛前,草根队的队员们自己都有所忌惮了,毕竟对方的经验太多,学识太渊博,专业能力太强。作为旁观者,不少人也是一般倒的认为这是一场力量太悬殊的较量,结果将毫无悬念。
辩论的主题是要不要立法来规定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那实际的辩论状况如何了?
草根代表团说蟑螂的故事,谈养蛙游戏,讲自己丈夫儿子父亲的生活感情,从女儿的角度、妻子的角度、父亲的角度来谈实际的生活,一地鸡毛又温情实际的生活。说的时候是:时而激动,时而义愤填膺,时而又深情款款要潸然泪下。
名校代表团则说立法原则,谈时间的起源和意义,讲有效陪伴的概念。选手们说的有理有据,条例清晰,节奏优雅。
那么结果了,出人意料的:草根代表团压倒性的获得胜利。
就如高晓松的点评,这是名校的陷阱。是的,名校选手们说得逻辑准确,道理清晰,然而抵抗不住接地气的情绪对抗。说了那么准确的立法定义,却不如蟑螂的故事打动人心。这是一次逻辑道理对情绪生活的失败对抗,这也是现实。
实际生活,我们往往会被一些标签吓到,对方是海外名校毕业的,是博士,是什么什么竞赛冠军,是领域的专家。一听,来头这么多,大神来了,就害怕了。
但,实际的例子告诉我们:标签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的真诚和努力。只要你是一个在生活上努力思考认真付出的人,那么即便你不懂那么多典籍,不懂那么多法律,你说的道理太浅显,然而正是这种浅显易懂打动了观众的心,毕竟,大多数人是没有那么多高大上标签的,大多数人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百姓。
社会在进步,名校生们越来越多了。家长们仍然是挤破头的要把孩子往名校送。仿佛那学士服一穿,便是社会的精英,便是知识的代表,人生就将开了挂。
但社会新闻里,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名校生竟然不会基本的订餐,不能理解老板交给他的如此基础的工作,不知道人和人相处是要有些技术的。
所以高学历,是不是就是高能力?不是的。反之,低学历,往往还有高生活能力。
有一句话说,你懂了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是的,名校生学了很多知识,懂了很多道理。但生活是具体的、鲜活的、平凡的,不是书本的定义可以来领导一切的。
所以这一集辩论我看得很过瘾,因为我不是名校生。而我,更需要从生活中获取本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