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岁月拾遗一思诗文集圣贤书友会
【传习录读书札记】11 阳明先生少了点情调

【传习录读书札记】11 阳明先生少了点情调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1-12-03 06:00 被阅读0次

【十三】经史合一

徐爱说,一般都称《春秋》为史书,恐怕与其他五经略有不同。

王阳明说,从记事的角度讲,《春秋》是史书,从宣道的角度看,它就是经书。事即道,道即事。其他五经其实也可以看成史书,《易》是关于伏羲氏的史书,《尚书》是关于尧舜的史书,《礼》和《乐》是关于三王时代的史书。

通过事实讲道理,讲道理一定要有事实,这大概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不同于西方的抽象推理。所以,有时候摆事实讲道理,抑或事实胜于雄辩之说,西方人不接受,他们喜欢认死理。东西方思维方式不同。

优点是理论比较接近或者符合客观现实,与各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缺点是,生米煮成熟饭,面对既定的事实,我们有时更容易妥协。

【十四】存善迹,削恶事

王阳明说,诗书礼乐易五经和《春秋》一样都可以看成史书,史书的作用就是明善恶,示训戒。

训,【说文】说敎也。【徐曰】训者,顺其意以训之也。【正韵】诲也。【字汇】导也。【书·伊训】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传】作训以敎导太甲。又【正字通】古言可爲法也。【传】古训,先王之遗典也。戒,【说文】警也。【书·大禹谟】警戒无虞。

所谓以善来教导,就是要记录善良的事迹,供后人学习效仿;所谓以恶来警示,就是告诉后人做人的道理,但把那些恶事记录删掉,这样可以杜绝后人再行那些奸邪之事。

徐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孔子在《诗经》里保留着郑卫之音?朱熹解释说,记载恶行可以让那些行事散漫的人引起警觉。(大概是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王阳明认为朱熹给不出合理的解释,不得已才这么说。他认为,今传的《诗经》绝对不是孔子删改的那个版本,孔子说过;“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王阳明并信誓旦旦地说,秦始皇焚书以后,后人为了凑足三百篇,才把郑卫淫逸之词充斥其中,因为一般人都喜欢这些庸俗的歌曲。

王阳明这个解释过于武断,显然比朱熹的解释还不如。

孔子说“郑声淫”,不是说郑国的所有诗歌都是淫乱的。说山西人喜欢吃醋,并不是晋人都好醋;说四川人喜欢吃辣,并不是川民都好辣;说北方人粗狂,并不是北人都豪放;说南方人细腻,并不是南人皆儒雅。

80年代初,粤港歌曲被视为靡靡之音,但不也有慷慨激扬的《我的中国心》。

所以,我们不能不看具体事实,只凭名声来下判断。

郑风21篇、卫风10篇、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邶、鄘就是武庚殷商遗民封地的三监之国,卫风实际上有39篇,诗经十五国风共160篇,郑卫之声合计60篇,占比高达37.5%。可见郑卫之地擅长诗歌,既出淫声,也多嘉音。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我大胆地猜测,学生质疑郑卫诗歌入选诗经时,孔子才说了这句话。鲁迅先生也有一句话: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问题出在读的人和看的人身上。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郑卫之声中部分优美的段落和词句吧!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11 阳明先生少了点情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mte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