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肯做官,归隐田园,过着躬耕务农的生活,日子过得很穷,那么,到底有多穷呢?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这首诗名为《乞食》,乞食就是要饭,这是陶渊明记录了一次自己没有饭吃去朋友家蹭饭吃的经历。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肚子饿得受不了了,驱使着我离开了家,又不知道该去哪里找饭吃;走着走着来到了这里,敲开了门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驱”,被驱使着走,说明饿的真是挺厉害。“行行”可以看出陶渊明内心的犹豫,去别人家讨饭吃怎么说也不是件光彩的事。“拙言辞”,到了地方又张不开嘴不知道说啥,要饭的话真是难以启齿。千年以后我看到这几行诗句,都觉得难受,陶渊明当时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遗:wèi,赠送。主人了解我的意思,不仅招待了我,而且送了我不少东西:“哪能让你白来一趟啊!”。我们从早到晚谈笑风生,酒杯到了就干掉。
这个朋友很善解人意,一看到陶渊明就知道了他的来意,不但盛情款待,而且还送给了陶渊明很多东西,估计都是吃用之类的日常物品。陶渊明是吃饱了喝足了,可是家里头还一大家子人呢,朋友都替他想到了,这可真是个好朋友。
这个朋友最可贵的不是请他吃饭喝酒,而是真正的了解陶渊明的需求,既做了好事又不让他觉得难堪,真心的付出而不是施舍。虽然不知道陶渊明这个朋友的姓名,但是被他伟大的人格和贴心的做法深深感动了。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衔戢:xiánjí,深藏于内心,表示由衷感谢。新交的朋友让我很快乐,交谈之际不禁吟诵起了诗句;感谢你像漂母一样照顾我,惭愧的是我并没有韩信的才华;对你的感谢我只好深藏在心底,等到来世再报答吧。
这里用到了韩信的一个典故,“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年轻的时候很穷常常没有饭吃。有一次他到河边钓鱼,一位在河边漂洗棉絮的老妇人看到他很饥饿的样子,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
这位老妇人在河边漂洗棉絮几十天,韩信就吃了人家几十天的饭。韩信郑重的说:“感谢您,我一定会重重的报答。”漂母却说:“你一个大男人没有饭吃,我是可怜你才帮助你,没想过要你的报答!”了后来,韩信发达了,赠千金给漂母表达谢意。
陶渊明的这位朋友有着漂母的高尚品德,无私的帮助陶渊明。而陶渊明自家知自家事,他是不可能像韩信一样飞黄腾达了,也无法回报朋友的恩义,他很惭愧,说自己只能来世再报了。
陶渊明日子苦到了什么程度?已经讨饭了。
吃放已经成了对于陶渊明来说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了,他在很多诗里面都曾经写到自己没有饭吃。
如《有会而作》中写到:“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年轻的时候家里就很贫穷了,等到老了更是常常饿肚子。“惄如亚九饭,当署厌寒衣”,惄:nì,饥饿。常常饿肚子还比不上九饭的子思,夏天了还穿着寒衣。
“九饭”有个典故,说的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在卫国居住的时候,非常贫穷,曾经三十天只吃了九顿饭。陶渊明说自己还不如子思,说明他也是常常没有饭吃。
实际上,除了食不果腹,陶渊明在物质的方方面面都很匮乏。衣食住行这些人的基本需求,陶渊明都很缺。食说完了,再说说衣。
前面提到了“当署厌寒衣”,都夏天了还只能穿冬天的寒衣,这恐怕不是陶渊明在搞行为艺术,而是他没有夏天的衣服可以换。
如《杂诗十二首》写到:“御冬足大布,麤絺以应阳;政而不可得,哀哉亦何伤”,大布:粗布。麤絺:cūchī,粗葛布。冬天的时候有点粗布能御寒就够了,天热了,有粗葛布织的衣服穿就行了;这样简单的愿望也无法实现,真是哀伤啊。
大布和麤絺都是很粗陋的布,陶渊明要求不好,只要有这样的布能让他应付四季不同的气候就好,然而这样的条件他也不具备,这是穿的不足。
再看住。《饮酒二十首》写到:“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住的地方很荒凉,房子都被灌木淹没了。这又破又旧的房子遇到风会怎么样?《杂诗十二首》写到:“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遇到风就漏呗,风一吹把枕头席子都吹冷了。
缺吃少穿房子破,陶渊明的交通恐怕也只能靠走了。就是这样一种贫穷的状态,他还遭遇了不少天灾,你说他这命啊。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写到:“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燔:烧。舫:fǎng,船。正当夏天的时候风刮得很急,树林和我的房子都着火了,一间房子都没剩下,只剩下柴门和门前的小船了。
不仅遭火,还有其它的灾。《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写到:“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螟蜮:mìngyù,害虫。廛:古代一户人家可以分到的土地(二亩半),用来建造房屋。
多次遭到火灾,害虫在田里肆虐,风雨侵袭,田里的收成都不够一户人家的耗用。火灾遭了不止一次,同时还有虫灾,风不调雨不顺,收成少得可怜,不够一家人吃的用的。
陶渊明就是过着这样一种贫苦的日子,然而他还是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而是在“贫富长交战”中获得了心灵上的依托——“道胜无戚颜”。在贫穷与富贵的挣扎中,陶渊明选择了内心的道,这种坚持自我的精神千载之下,让人尤为敬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