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是2021年写的旧文,无改动。以后会陆陆续续把微博上写过的一些较长的随笔搬过来,可能会稍加改动。
王健老师写的《历史的天空》歌词难以超越。她创作的这首歌词好就好在不讲历史虚无,贯彻了人民史观。
歌词是从一个活在和平年代的今人的视角出发,对着【黄尘古道】和【烽火边城】的遗迹去追思遥远的战乱时代。【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追问历史规律的【理】,【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讲的是人文关怀的【情】。
这一点,很多作品都能涉及,但落脚点往往变成一个【空】,【是非成败转头空】的【空】。一走空,就容易陷入历史虚无,哀叹个人在时代面前的无力感。这其实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人民史观存在本质冲突。
不少创作者会骂某某作品背离人民史观时妙语连珠,但轮到自己写的时候,一不小心也会滑下去。说白了,他们对人民史观的理解还没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层次,只是当成了舌战群儒的道具。
而《历史的天空》把基调定在【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强调了一种积极创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这个抓住了人民史观的本质。【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和【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既可以说是某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也能说是人民群众。这个处理手法非常高明。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精神底色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更多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历史的发展与传承结果,后者是历史创造者抒发自己的豪迈之情。
《历史的天空》歌词充满了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没用英雄史观,在追思历史的同时抒发了【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的历史创造者情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的天空》是另一个版的《沁园春·雪》,风格不一样,切入点不一样,但思想精神殊途同归。《历史的天空》中有【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然而结尾是【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这不就是另一个版本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吗?
老《三国》固然是古典英雄群像剧,但是这一点都不妨碍片尾曲《历史的天空》站在人民史观的高度来回顾历史风云。这是一种思想境界的整体升华。
相比之下,不少作品唱英雄歌颂雄心壮志,但少了人民史观的加持,最后还是落在英雄史观上,而且是失败叹空的英雄史观。格局小了,气势自然上不来。落脚点空了,心中便缺了历史创造者的豪情和韧劲。
PS:像我这种容易为小事情悲观焦虑的人,是比较缺乏历史创造者豪情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我对历史虚无的违和感特别特别特别熟悉。
也是个有趣的现象。持人民史观者,更容易保持英雄气,因为有历史创造者的自觉。持英雄史观者,往往容易滑向虚无,因为会把自己跟英雄当成有生殖隔离的两个不同种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