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意願,一個目的,就叫梦想。人因為有梦想而偉大,梦想是人成長的内在动力。因為梦想,人生才有了方向、力量和希望。

也不知道是从什麼時候開始,在我心中一直有个作家梦。在多次灵性成長的工作坊中,无论是静坐冥想還是寻找我的天賦之星,其間势必都會有"作家"这一职业形象,在我腦海和潜意識中盘旋。
上小學時第一次作文获奖的情形,我依然历历在目、铭記于心。毕业后在社會大學,常年阅读的习惯已如同每日刷牙般正常自然;前兩年也有过文章被征选、领取稿费的体驗。但那些都是浅尝辄止的体驗,直至某天阅读時共振到作者的生命体驗,其中他有提及简书这个平台。
誠然,学习他人证明有效的方法!于是乎,我帶着一腔熱血和欣喜来到這裡。初心本是学习、践行,让自己始終踏在梦想的路上。然而,一两周下来,我也知晓了一些简书的規則与潜規則,同時我的投搞率和点击率也超出了我的預期。
也許正因為這份被肯定和被看見,激发了我内心深处更深的渴望或是膨脹感。我不由自主地,开始要求自己定点定时定量完成作业了。事與願違,我发现开始创作时,潜心思索,旁搜博寻,却找不到构思;越是找不到构思,内心越是焦急⋯⋯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清晰記得,昨天夜裡我还在梦中找构思呢?建立梦想关键在于,敢想,真实,坚持。是的,我偏离了"真实"却一味地想去追求"坚持"。物不转化为意,写作就无法进行;就像沒有见过鸡蛋的人,画不出鸡蛋一樣。是的,我头脑中的鸡蛋不见了,因為我的生命能量被"一定要"的意念卡住了。一定要坚持,一定要继续优秀,一定要漂亮的結果⋯⋯
"一定要"的另一种声音就是不允許、不可以。是的,我限入了自我斗争,自我評判,自我消耗,我不允許自己每天沒有"日更",不允許自己沒有构思,不允許自己能量下垂,我和自己对抗,我在排斥我自己。我掉入了外在的規則中,我限入了外在的眼光和評判中⋯⋯
举个例子:你和女朋友还有另一位朋友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个衣衫褴褸的卖花小姑娘,你掏出钱包,买下了全部的花,送給你的女朋友。你的朋友在心裡想:他这么做,就是想在女朋友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大方。你的女朋友在想:我知道他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全都买下來,就是想让小姑娘今天可以早点回家。而卖花的小姑娘在想:他一定很愛自己的女朋友,才买了这么多花给她。
他們谁是对的呢?也許都对,但也可能都不对。因為你买花的真正原因,只有你一个人知道。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們对你的行為動機的解讀,透過了自己价值观的滤网。所以他們对你的这些评价,更多说明的是他們是谁,而不是你是谁。
永遠别相信任何人对你的任何評价,包括你自己;相信别人对你的评价,你就喪失了自己的自由。成長過程中自己的開心比任何评价都重要!在现实生活中,你追求更好、更优秀,想要有某项好的特质,这都是沒有问題的。但是如果你一定要追求結果,就有问題了。
所以,當下次別人告訴你,你非常擅長演講,或者你非常不擅長演講,都請你感謝他們,同時积极地寻求他們的反馈。但也請你記得,你擅不擅長演講,跟他們都沒有任何关系,因為你是流動的、发展的、变化的,所謂擅長或不擅長,都不是最終的你。最終的你,是你选择听从真正自己內心的声音,向着你想要的方向成長,并且接纳一切你此刻还成長得不够的地方。
反之,你越是排斥自己、越是內耗,就越容易心情糟糕。情緒容量越低,对别人的宽容度就越低,对别人的要求也就越高。你越抗拒糟糕的自己,就越需要花精力来对抗自己,也就越累。做起事來就越來越力不从心,就会做得更差。然後更加排斥自己,陷入死循環。
人生最自然、最健康的状态是:优秀的時候享受,糟糕的時候接受。有精力的時候努力,沒精力的時候休息。接受+A和-A交替存在,才是一个常态。更多时候,它是不受你控制的,不经意间-A就发生了。如果一定会发生,為什麼不可以是这次呢?
如果你可以接纳自己,允許一切自然的发生,不再对抗和排斥自己,那麼恭喜你,这時候你終于可以觉察自己,活在自己身体里,跟自己待在一起了。内耗也就被消融了!当你愿意活在自己身体里,跟自己待着的時候,自我觉知才可能开始,成長也自此开始。
固定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在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有着固定性思维的人会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极限,已经回天无力了,他就会选择放弃,导致一蹶不振,他抵抗挫折的能力就非常差,也就是逆商会很低。
那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成长性思维,具有成长性思维的人认为,成功就意味着不断的拓展自己的能力,意味着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意味着现在只是一个暂时的情况,人是不断发展的,那他们就把失败和错误看得非常的淡,而更注重从失败和错误中获得成长。
你生命的流動性、复杂性和丰盛性,都應該由你自己来决定。親愛的朋友,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创作的路上,感恩有你一路相伴!愿你我,在梦想的路上,遇見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