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知识的好方法

作者: 阿不123 | 来源:发表于2022-10-23 23:40 被阅读0次

学习实操模型树,你可以去把过去所有学过的东西梳理一遍,或者用知识树去学习任何你想学习的东西。

基本上每一个步骤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或者多个学习方法,所以一定要保持谦卑,一定要实操起来,在实操中去感悟它的强大 。

模型树背后的原理:黄金圈法则要求我们做任何事,学习任何东西,都应该先从为什么开始,先弄懂事物的本质,再去做事。但是大众的思维,通常都是从怎么做开始,根本不关心为什么,所以做事情一直停留在表面。

模型树背后的三个最重要的原理,一个是存量思维,一个是思维模型,一个是记忆原理。

一、存量思维

我们在学习一个东西的时候,本质上其实是在调取过去所有的旧知识去理解新知识,所以过去的旧知识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似乎没有太过在意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我们每次学习都是从零开始,每次学习都是孤立的。举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比如思维导图我们每次学习都是孤立的,我们每次学习都是从零开始。同理,看书、学网课等等,都是一个道理。我们每次学习基本都是从零开始,没有把新知识跟旧知识联系起来。很简单,既然问题出在每次学习都是孤立的,每次学习都是从零开始,那么我们只要想个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行了。;具体怎么解决呢?很简单,每次学完一个新知识就把它分门别类,并且永久的保存下来,然后下次学习的时候在存量上去做增量。我叫这个学习方法为存量思维,先保证存量,才能做好增量

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词:第一,分门别类;第二,永久保存;第三、在存量上做增量

我们没有把知识分门别类。因为大脑里根本无法进行如此复杂的操作,我们只有借助工具才能把知识进行分类,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个工具。

所以思维导图也不行,有没有一个既可以给知识分类,然后还能同时兼具永久记忆,而且还在存量上做增量的工具呢?想一想,有吗?

有的,文件夹+文档,比如云笔记。

这就是模型树暗含的第一个学习方法「存量思维」。

二、思维模型

但是问题来了,这么庞大的记忆量能记住吗?答案是:记不住。也不需要把每个句子都记住,又不是考试,考试才需要死记硬背。

你要记住一句话「只有在应试教育里才有标准答案,出了学校社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以我们需要的是理解而非记忆」

什么是思维模型呢?我用两个巨人来解释吧。第一个巨人是查理·芒格,查理芒格说我们要掌握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

哪些是重要学科呢?比如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统计学、数学等等这些学科;

哪些是重要理论呢?比如数学的复利效应、经济学的供需关系、物理学的熵增定律、生物学的进化论等等。

每个领域都有几个这样的思维模型,查理·芒格总结了一下,加起来大概有100个左右,只要你掌握了这100个思维模型,就可以快速看清事物的本质,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大多数难题。

后来我遇到了第二个巨人,瑞·达利欧,也就是《原则》一书的作者。达利欧说,我们要从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不断反思,总结出做事的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经验技巧、方法论、流程步骤、思维习惯等等,其实就是低配版的思维模型,或者说偏向于实际运用的思维模型。

三、记忆原理

然后我们来讲讲记忆原理,为什么我们看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网课,现在却基本上都忘得差不多了?因为这些知识都是短期记忆,当你看完一本书,一个小时后知识就会被立马忘记50%,第二天起来,就会忘记70%的内容。但是很遗憾,我们每次学习都是孤立的,我们很少主动触碰旧知识,所以我们每学一个新知识就会很快被忘记,这导致我们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怎么解决这种学完就忘的状态呢?

一个是存量思维,用外接大脑代替人脑实现永久记忆;一个是思维模型,直接降维打击降低记忆量。

所以我们还是需要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那怎么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呢?

《认知天性》这本书的作者们通过大量研究发现,经常在大脑中去检索过去学到的旧知识,可以慢慢巩固这些旧知识,最终把这些旧知识从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

作者在书中说,检索要遵循四大原则:间隔、穿插、多样、重复。我看完之后发现模型树刚好符合这四个特征,我们每次学习一个新知识,需要把这个知识分类,思考它属于哪个领域,属于哪个思维模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检索相关的旧知识,是极其烧脑的。

而且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检索,由于时间不确定,而且中间会穿插学到各种思维模型,所以这个检索同时具备间隔、穿插、多样性的特点;最牛逼的是,从此一生中,每次你学到一个新知识,就会重复一次这样的检索。

所以,记忆问题大家也不用担心了。老实说,我到现在为止,从来没有一次抽时间来背过这些思维模型,因为每学到一个新知识的时候,我就已经背过了,而且是以符合记忆原理的方式背的

模型树实操

模型树的建立一共分三步,第一步是模型树的主干和枝干;第二步是模型树的果实;第三步是模型树的叶子。

主干和枝干对应大框架和小框架;果实对应思维模型;叶子对应具体知识。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是先接触到一个具体知识,比如一句很精彩的话,然后思考它属于哪个思维模型;最后把这些思维模型用框架框起来,形成金字塔结构。

这是我们学习时候的步骤,从叶子到果实,最后到树干。

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求导向”,一切都是从你自己的需求出发,别人的大框架只是作为借鉴。

二、模型树的学习步骤:你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按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进行重新分类,重新给这些知识搭建一个你自己的框架,重新给书“写”一个新的目录。

而作者的框架、作者的目录只是给你一个参考。你要有自己的思考,用第一期学员的话来说就是,你要敢于把这些打乱重组。

我觉得不一定需要打乱,但至少要切碎,然后按照你自己的理解去重组。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平时也有用APP摘录文章,但是没什么卵用的原因,因为我们不敢把知识切碎,我们害怕把知识切碎,或者懒得把知识切碎,所以都是整篇文章收录进去,这跟不收录没什么两样,只是换了个平台积灰而已。

你要去筛选那些有价值的知识,然后把它们摘进模型树。所以摘录没有严格标准,它跟你的认知有关。

3、思考这个知识属于哪个思维模型:当你确定这个知识很重要,需要摘录进模型树的时候。你就要开始思考这个知识属于哪个领域的知识了,你需要思考它属于哪个思维模型。

4、让思维模型形成金字塔结构:当思维模型变多之后,整个爱情树就会变得很混乱,我们就需要用小框架把这些思维模型框起来,形成金字塔结构。思维模型是对具体的提炼,是知识的浓缩;而框架是存放思维模型的地方,框架本身没有意义,它的意义是把思维模型框起来,形成金字塔结构。另外,思维模型跟框架可以是层层嵌套的,比如第一印象下面还可以有小框架,比如“初次见面”、“初次聊天”、“初次约会”。

总结起来就是四个步骤:第一步,切碎知识;第二步,筛选知识;第三步,提炼思维模型;第四步,形成树状结构。

三、具体做法与注意事项

以上就是我们的整个实操的步骤,然后我们再深入的来讲讲如何搭建小框架,如何归纳思维模型,以及摘录具体知识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1、小框架:搭建小框架和归纳思维模型其实是比较难的,所以我在讲一讲具体如何搭建小框架。一共三个方法。①直接用巨人的分类 :鉴于前期,我们对一个新领域的知识树为0,所以我们很难对知识有正确的分类,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他的框架。什么是作者的框架?通常来说,书的目录就是作者的框架,所以目录特别重要。刘润把这个商业知识分为用户、渠道、营销、产品、模式、团队,如果你是个商业小白,那一开始就可以直接用刘润这个框架。

②用MECE原则分类 :书本有目录,网课有课表,可以直接用巨人的框架。我的做法是,用MECE原则来分类。这个MECE原则来自《金字塔原理》一书,它要求我们给知识分类的时候,同级之间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注意!这个点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市面上99%的书和网课都没有这样做,但你需要尽量按照这个原则去分类。什么是不重复、不遗漏?举个例子:比如我在动静学习法里,把一切知识分为两大类——可以用语言传达的知识和不能用语言传达的知识,于是就得出了整个学习的框架。但要灵活。给知识分类的时候要带着MECE思维,但是一定不能死板,不是一定需要做到不遗漏,根据自身需求来。记住,一定要灵活!灵活!灵活!一切分类需要按照你自己的需求来,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调整。

③兰陵王最爱的分类 是什么(含义、本质、误解)为什么(意义、重要性、必要性)怎么做(流程、步骤、方法、技巧、经验)注意事项(有时候会有注意事项,也要摘进去)经典案例(如果有经典的案例,可以单独记录,易于我们理解)这个框架基本上可以给80%以上的知识分类了,我用得最多的就是这个框架。

二、思维模型

除了小框架,思维模型也是大家很头疼的东西,所以我再讲讲如何归纳思维模型,以及需要注意什么。思维模型是整个知识树的核心,你需要把你学到的每一个新知识都归纳为思维模型。那么怎么把知识归纳为思维模型呢?老实说,这个无法教,因为它考察的是你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这个跟你的认知有关。但是有两个经验可以分享给你们:①捕捉关键词,提炼为四个字;②前期不要怕名字低级;我的思维模型永远在完善,永远在修改,使之更精确。怕的是,很多人前期不敢去把一段话、一个知识点总结成四个字的模型,他觉得名字很low。记住,因为前期你的知识量不够,所以很多时候模型的名字都是不准确的。但是没关系,不管多低级,都先归纳一个模型出来,有模型后期才能不断完善。坦白说,如何提升一个人的归纳总结能力,如何提升一个人的演绎推理能力,我教不了你们,它属于动态学习,只能你们自己去刻意练习。我能告诉你们的是,尽量把一个知识归纳为四个字的思维模型,并且不要怕low,后期不断完善这个思维模型。

三、茂密的叶子

知识树一定要有叶子,而且要枝繁叶茂,这样光合作用才足,你对一个思维模型的理解才越深刻。什么是叶子?这个叶子就是那些具体知识,比如下面这个思维模型的截图:没有叶子进行光合作用,果实是长不大的;思维模型也如此,没有足够的具体知识加深你思维模型的理解,你的思维模型就是个空壳。除了要多摘录一些具体知识,还有五个你需要注意的地方。①要有序号;②要有出处;要求大家每摘录一句,都要标注出处。将来写作有关版权的问题。③关键词标红加粗;④要有自己的思考;⑤细分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注意事项、经典案例;

模型树的三个最重要的原理,一个是存量思维,一个是思维模型,一个是记忆原理。然后我分享了我在看书时候的操作步骤,首先大脑里需要有切碎知识的意识,然后筛选有价值的知识,接着把这些有价值的知识提炼为思维模型,然后用框架把这些思维模型框起来,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最后我们具体的讲了小框架、思维模型和具体知识的处理与注意事项。

相关文章

  • 储存知识的好方法

    学习实操模型树,你可以去把过去所有学过的东西梳理一遍,或者用知识树去学习任何你想学习的东西。 基本上每一个步骤背后...

  • 《课堂密码》摘录

    1、当前的知识竞争不再是知识储存量的竞争,而是知识提取量的竞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知识储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越是简单...

  • 《人生管理课》第十三课 知识管理-知识分类: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宫

    《人生管理课》第十三课【知识管理】知识储存-知识分类 一、本课知识点 1、知识点分类 (1)常见的知识分类方法 第...

  • 储存“知识”

    “五一”带着不舍离开美丽的鹭岛,从熟悉的到又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各种不适应。有个特别的不适应是医院的差距,有对比就有...

  • 储存知识

    这周的工作让我有了很多感悟。 知识真的是当你用要用它的时候才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全不够,所以真的不要等到你需要用到...

  • 历史造就习惯,习惯造就观念和行动

    领读《华与华方法》(53) 传播第二原理:播传原理(3) 101、口语是人类储存知识、记忆知识和传承知识的主要容器...

  • vue中computer和watch的区别

    computed用于处理复杂的逻辑运算,主要和methods储存方法来进行区分;methods储存方法,compu...

  • 17年,我们该如何学习?

    文/木易匠 避免盲目储存知识 收藏知识不等于掌握知识。刚看到一篇说干货的文章,核心思想是反驳盲目“储存干货”、碎片...

  • day5知识体系就是知识处理能力

    知识体系不仅仅是知识放进文件夹的储存功能。那我们的储存量远远没有电脑大。 知识体系就是知识处理能力,就像打麻将来一...

  • iOS储存小知识

    简介:总结项目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不断补充中 1.强制去掉Xcode的编译警告 解决步骤: 1. 1.co...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储存知识的好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fb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