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行部落作业:
1、你认为AI作图和修复旧电影老照片的时候,理解图片本身吗?它是怎么做到的?
2、不少于300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错觉?看20世纪前半叶的照片或电影,总觉得他们的世界是灰白的、模糊的,好像分辨率很低。其实,他们生活的世界和我们一样,色彩斑斓,流畅顺滑。只是因为影像技术的限制,留在我们眼中的青春岁月总是带着一层“高斯模糊”。
如今,AI技术能帮我们把这些泛黄的影像修复成高清,甚至重现成4K。可问题来了:AI在修复老照片和老电影时,它真的理解了图片本身吗?它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AI真的理解画面吗?
如果让我来回答,我会说:严格意义上,AI并没有真正理解。
我们人类在看一张老照片时,不仅仅看到的是像素点,还会联想到当时的场景和情感:这是年轻时候的父母,这是童年记忆里的老街道。这样的“理解”包含了记忆、情感和知识背景,而AI没有。
AI看到的,只是一堆数字化的像素点。它不会想起历史,不会怀旧,它只是依靠数学和统计去推算——哪里可能是眼睛,哪里可能是头发,哪些地方需要更清晰的边缘。
但是神奇的是,AI的“猜测”往往能骗过我们的眼睛。因为它见过无数张类似的图片,学会了其中的规律,所以能生成出一个“最合理”的结果。于是我们就会觉得,它好像真的理解了一样。
换句话说,AI并不是理解了图片,而是学会了“模仿理解的结果”。
二、AI是怎么修复模糊影像的?
那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把这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来讲。
(1)传统方法:插值补像素
在AI没出现之前,电脑修复模糊图片主要靠“插值”。比如把一张256×256的图片放大到1024×1024,新出现的像素点颜色,就用相邻像素的平均值来补。
这样画面过渡确实平滑了,但边缘会更模糊。想象一下,黑白交界的地方被平均成了灰色,画面失去了锐利感。
(2)深度学习登场:能看懂猫和狗
2014年深度学习出现后,电脑第一次具备了“识别能力”。卷积神经网络(CNN)能看出图片里有猫、有狗,能找到边缘和特征。于是修复就不再是机械平均,而是“有针对性”的修补。比如看到是人脸,AI就会强调眼睛和嘴巴的清晰度。
(3)GAN:不仅修,还能补
接下来有了生成对抗网络(GAN),AI修复更上一层楼。GAN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以假乱真”地生成全新的细节,而不仅仅是修复缺失。模糊的人脸,不只是“补清楚”,而是能画出更自然的皮肤纹理和五官细节。
(4)扩散模型:从噪声到高清
stable diffusion这样的扩散模型,把AI作图带到了一个新高度。它的原理很特别:先把清晰图片不断加噪声,直到变成“满屏杂点”;再学习如何从这些噪点一步步还原。
这个过程,就像一杯水里滴了墨汁,墨水一点点扩散开。人类无法逆转扩散,但AI能通过概率和高斯分布“反推”回来。于是,它能从杂乱的噪点中“反扩散”出一幅完整的画面。
当我们给它一张噪点很多的老照片时,它就能用这种方法,帮我们推测出原本的样子。
三、为什么修复老电影还需要“拾掇”?
听起来是不是很完美?但现实中,stable diffusion在老电影修复上也有不少难题。
老影片经常有污渍、划痕、闪烁,这些问题AI训练时并没有见过。所以我们得额外准备一批“带缺陷的假数据”,让AI学会怎么去掉它们。
另外,因为AI“太会创作”,有时候会画蛇添足,凭空生成一些不存在的细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限制它的自由度,让它乖乖修复,而不是“乱发挥”。
还有一个常见问题是视频的闪烁。因为每一帧都是独立修复的,如果处理不统一,就会导致前后画面不连贯。解决办法是利用“光流信息”,把相邻几帧的运动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保证影片连贯顺滑。
写在最后
AI并不是真的理解画面,它没有记忆、没有情感,只是基于数据和概率做出最可能的修复。
它之所以能做到这么逼真,是因为它学过海量图片,掌握了规律,再通过扩散模型的反推过程,把噪点“还原”为清晰画面。
所以,当我看到AI把模糊的老电影修复成彩色4K时,我知道它并不是在怀旧,它只是执行概率推算。而真正会感叹“原来青春可以这么清晰”的,是我们人类。
或许,这才是AI最大的魅力:它没有记忆,却帮我们更好地保存了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