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谁之过

作者: 李祥洪 | 来源:发表于2019-04-16 19:09 被阅读5次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乐行(SuperTrampAI)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所以对常常对子女说的一句就是“你要×××”。在子女小时候说的是:你要努力读书;当子女长大以后:你要好好工作。以及任何版本的:你要如何如何。

可是在父母这么要求孩子的时候,做父母有没有反问自己的言行是否合格呢?

你是否有像你要求你孩子的条件,在要求你自己呢?

父母在孩子面前酗酒无度,烂醉如泥,或者殴打孩子,夫妻之间拳脚相加,毫无形象,偷懒,生活无规律。父母自己玩手机,同时又在要求孩子不去玩手机。要求孩子行为良好,西装革履,诚实守信,理性,自律。孩子是否会像父母要求的一样成为那种人呢?当然是痴心妄想。

是否父母以身作则就能够达到目的呢?并不一定。还缺少一样,非常重要的:爱。

image

以身作则

当作为父母向子女提出“你要×××”的时候,肯定是有着一个潜台词的:你希望他更好。而在人生路上,你无法陪伴他做一辈子,你无法跟在Ta身边事无巨细的教导他,你需要教导的是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记得罗振宇说过一句话

“孩子不是在你出生很多年之后才出生的人,孩子是在你死了之后还会活很久的人”,只要认识到这一点,你才能转变方式。

你转变了,才能影响后人。

在人生路上,会不断的遇到问题。人生是由一连串的问题组成,面对ta,你是逃避还是奋勇向前?你是在抱怨还是想办法去解决?逃避问题肯定不会让你的人生更好,种种负面的行为,如喝酒,吸毒,沉迷于小说,都是在某种意义上的“逃避”。

那我们如何解决问题呢?自律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唯有自律,而且是全面的自律,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解决问题是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何为自律?主动的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那我们是否能够掌握这一点,并将方法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后人呢?
自律四原则:1.推迟满足感;2.承担责任;3.忠于事实;4.保持平衡。
通过四原则,方便快速的学会自律,走向人生顶峰,赢取白富美。

关于推迟满足感

著名的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做过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心理学实验,“棉花糖实验”。

他和自己的研究生在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里设置了一个实验室,然后把那些4到5岁的孩子一个个请进来做“游戏”。工作人员会告诉每个孩子:现在眼前就放着一颗棉花糖,你可以选择马上吃掉它然后离开,但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不去吃它,就可以再获得一块棉花糖的奖励,拥有总共两颗棉花糖。 孩子们在实验中的各种反应,例如有的小朋友为了能让自己坚持下去,会用小手捂住自己的双眼,或者用手撑着头看向另外一边;有的小朋友则会想象这块糖是假的,那只是一副没有框的画;还有的小朋友会对这块糖做更为抽象的理解,例如把它看成是一朵圆形的云,或者把它当做宠物玩具。 可是最终只有约3成的孩子拿到了两块糖,孩子们的反应却让米歇尔和他的同事加深了对人类、特别是儿童在发展自控力方面的认知。自古至今,儿童一直被认为是任性无助的寻求即刻满足者,但这些实验却证明,即便是小朋友也可以为了一个未来的结果采取各种办法来加强自控力,延迟自我满足。除此之外,诸如信任感、外来的指导等因素也十分有助于帮助儿童获得自控力。

当实验对象成年以后,获得两颗糖的要比获得一颗糖,成就,社会地位,取得的财富,前者均要高出后者很多。

这就是延迟满足带来的复利。

在小时候是否先吃完奶油,再去吃蛋糕?工作以后是否首先完成容易的工作,再去完成困难的工作(也许困难的工作还一拖再拖)?

唯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本杰明 富兰克林

如果你能够自律,先承担痛苦,再享受快乐。避免眼前安逸带来的长期的不利。

举个栗子:一个小男孩子可以多一点耐心,可以让其他小朋友先玩,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在没有人催促的情况下,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对于任何人而言,学会吃蛋糕时不是先吃奶油,而是先吃蛋糕再次奶油,就可以享受到甜美的滋味。如果对于小学生能够先作为功课,再去看电视,玩手机。小学生是养成“先苦后甜”的最佳时机。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会内化成一种习惯。通常能够在未来的长时间里面享受到更多的快乐。

image

然而大多数少年,甚至是成年入都缺乏这种健康的习惯。没有养成健康习惯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教育不合格。

上一代的问题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
作为父母,得以言传身教以外,还要赋以:爱Harlow 在1970年做过一个实验

将初生猴子和两个玩偶放在一起,一个用布造,提供温暖但不提供食物;另一个用铁丝造,冰冷生硬但却有一个装满牛奶的奶瓶。小猴子倾向与“布妈妈”相处,即使将食物放在“铁丝妈妈”怀里,小猴子吃过食物之后,仍会跑到布妈妈身上;受到惊吓时,小猴子也会跑到布妈妈身上。 铁丝造的“妈妈”缺乏温暖。缺少玩伴或母亲之下成长的猴子,较易恐惧,或较易攻击别的猴子或人类。这些猴子严重将缺乏社交能力。若将在正常社交环境下长大的猴子,孤立六个月,回到正常的生活情境之后,他们只能够复原部分的社交能力。

这就是为人父母应该刚刚出生的孩子报以爱的原因。
如果无法与孩子相处足够的时间,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少的可怜,就无法用正确的方式教导他人。在孩子犯错以后,比我们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作为父母的会有着满腔怒火发泄到孩子的身上,不是打,就是骂。
而明智的父母会在问题发生以前,去了解孩子,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即使发现他们的问题。

教育孩子犹如治病,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这就是所谓的:解决患难者强,防患于未然者神。最厉害的人是把问题在出现以前就已经解决了。

“石佛”李昌镐:善弈者通盘无妙手

聪明的人不追求大起大落,只求稳定的赢。
在对待孩子方面,同样的,在问题出现以后,往往是问题已经很严重;而聪明的父母已经是问题之前,已经把问题提前预防,做到了“通盘无妙手”。

那如何做到呢?

用恰当的督促,鼓励和表演,鼓励他们自己去试错,并形成“自己的行动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心态,在实践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警告和监督。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讲有意义的故事,给予拥抱。给予孩子感同身受。

有些父母为了掩盖教育上面的失败,会企图通过言语上面弥补,比如会不断的和孩子说,我是多么的爱你,多么的重视你,可是孩子敏感而脆弱的心灵,不会给你欺骗。

只有当孩子感觉到你的真心,才能在孩子弱小的心灵中,建立起一颗强大的种子,知道父母会在背后支持他,痛苦不是什么坏事情。

image

这是自律的起点,这是建立起一个健全人格孩子的根本。

以身作则,并对孩子给予爱。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希望作为父母的能够给予孩子这份最美好的里面,而不是让孩子从其他渠道获得,而且必然一路艰辛坎坷。而且常常不会成功。

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为你提供价值
一起乐天行走

相关文章

  • 子不教,谁之过?

    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这是我们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但是我们是否认真的思考过,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这些困扰呢? 孩子缺...

  • 子不教,谁之过?

    花在孩子身上 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时间。 本 期 导 读: 如果我们爱某样东西, 就会乐于花时间去欣赏它,照料它。 譬...

  • 子不教,谁之过

    最近和女伴聊天,她说她家楼下有个熊孩子,熊得很,专门欺负人,欺负不过就哭,然后他的家长就来了,训斥别人的小孩,安抚...

  • 子不教谁之过

    女儿班里的一名小学生和同桌打闹,一不小心,把同桌的头打破了,爸爸埋怨妈妈对孩子太娇纵,声称“慈母多败儿”,妈妈也不...

  • 子不教,谁之过

    父母是孩子的上帝,神圣而威严。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对象,自然会把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全盘接受下来。 父...

  • 子不教,谁之过

    前几天,家里发生了点矛盾,家人之间有了激烈的口角之争,当时小馒头吓坏了,哭个不停,晚上睡觉一直抱着我,睡醒就喊爸爸...

  • 子不教,谁之过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乐行(SuperTrampAI)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所以对常常对子女说的一句就是...

  • 子不教 谁之过

    作为一名留守儿童,看完这段文章,内心充满波澜,确实,成长的过程父母总是在电话那头告诉我,要听话,要听他们的话,...

  • 子不教谁之过

    阅读本章之后,觉得作为小孩的家长教育小孩和关爱小孩的方式真的要好好的去学习提升,现在自己的小孩喜欢看手机,生活当中...

  • 子不教,谁之过?!

    文/一起勇敢 昨天孩子校车群里,一位奶奶跟老师发的。 读起来是不是很不舒服 幼儿园是收学费,肯定会有家长说,我交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子不教,谁之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si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