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约5000年-4000年以前,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前后,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也是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这个时期,整个中华大地可谓是万邦林立,城堡四起,是名副其实的邦国时代。这个时代相当于“五帝时代”的后半程——颛顼、帝喾、尧、舜、禹时期。
随着文化结构的变化,也就是多元文化最终演变成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结构,邦国林立的局面也完成了到中原为核心的历史性转变。
我这几天学习下来,会很频繁地见到“龙山时代”这个考古学用语。时间上,约指距今约5000-2000年前的这段时期;龙山时代的一个突出的人文景观是涌现了大批城邑;而出现大批城邑的背景是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具体表现在:在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的考古记录中出现了大量来自周边的文化因素,这是因为随着中原地区的逐渐强大,邻近的文化越来越感受到中原文化的压力。各地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不再仅仅是文化风格的传播,而是在制度、思想等更深层次上开展了全面交流。
以中原为中心的全方位交流,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了民族间的理解和认同,推进了多元文化朝多元一体有核心的方向发展,从而为接下来的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兴起打下基础,最终导致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有着广泛文化、心理认同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
陶寺文化遗址
陶寺遗址的年代大约为距今四千三百至四千年,其中作为都邑而存在的时间约为距今四千三百至四千一百年,这一年代范围在夏代之前,属于尧舜时期。陶寺遗址很有可能是帝尧陶唐氏的都城。
在这里出土了一件彩绘龙纹陶盘,正是从这个陶盘上的龙纹开始,中国的龙形象得以基本定型,延续至今。而且,从这里出土的一件扁壶上可以发现,龙山时代已经有文字了。
而且,墓地大大小小的都有,可以看出,从公元前2400年开始,陶寺社会已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和阶级关系。
此外,书中还具体讲了龙山文化(范围应包括山东全境及江苏、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的部分地区),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南部的太湖周围地区),石家河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
其中,除了中原龙山文化外,其他文化区都在鼎盛之后出现了衰败期。原因不详,但很有可能是因为当时中原文化的对外扩张,导致了当地的文化衰退了。
而中原文化区最终能成为核心,其原因在上一章我也总结了一下:
- 一方面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这里拥有丰富的环境资源,不至于因自然环境的突变而导致文化衰落,但也不像长江流域那样优越,以至于社会分化不大容易充分展开。
在日益频繁的军事活动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军事领袖,带有更多的务实和军事色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中原社会的军事贵族们开始设法建立一套新的社会秩序,经验来自周围的地方文明。于是,在中原龙山文化中出现了主要是来自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地区的众多文化因素,并且,这里是居天下之中,为八方辐辏之地,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文化、思想以及政治经验交汇融合,是其他各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 另一方面,还有一个环境的原因,就是气候的突变给夏王朝的诞生提供了外部条件。
据研究,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有一次大范围的气候事件,这也成为中原文明诞生的催化剂。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传说中大禹正是利用好了这一气候突变,治水成功,提高了中原领袖的威望,从而加强了自身的权力,最终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夏王朝诞生了。从而揭开了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的帷幕,中国文明正式形成。














网友评论